應檢討公共財政 有效推行福利政策

16/10/2012 《成報》
黃斌艷 蔡柏熙

近日長者生活津貼是否設立資產審查,成為全城熱話。政府推出長者生活津貼,本意是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額外的援助,是在「敬老」的基礎上「扶貧」,以加快改善長者的生活狀況,故申請人需經過簡單的資產審查,以便更有效地運用有限的社會資源。部份政黨視無需資產審查的長者生活津貼為邁向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重要跳板,與政府爭持不下。

政府在這件事上似乎站在道德高地。根政府資料顯示,新的長者生活津貼開支約62億,使政府經常福利開支由現時的440億元大幅增加14%至超過500億元,佔政府經常總開支的比例約18.6%。若不設資產審查,額外開支更增加37億至100億。與此同時,不斷老化的人口亦為納稅人增加沈重的經濟壓力。據港大最新研究推算,在28年內20至64歲勞動人口會「消失」近15萬人,納稅人減少4.5萬人,全面撤銷資產申報會使每名納稅人在有關福利上要承擔逾3.8萬元稅款。作為政府,如此長遠的經常性開支當然要審慎考慮,全盤計算財政上的可持續性,為未來老化人口帶來的福利及醫療負擔作長遠打算。

然而,政府卻不應推卸責任。政府坐擁廣大的財政儲備,卻少有作為,造成「官富民貧」現象。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財政結構不穩,長期依賴賣地等非經常性收入去保持收支平衡,而另一方面,經常性收入又過份依賴利得稅及薪俸稅,缺乏多元的稅項來源,造成政府財政容易直接受外圍環境及個別因素影響,故此對增加經常性的福利開支極為審慎。如此一來,政府又怎能更有所作為呢?

我們看見,政府對於基建大灑錢財,毫不心痛,因為它們有潛在經濟效益。但一提到福利,便變得非常保守,認為只會增加社會負擔。強積金在經過十年的試驗後,其退休保障的能力廣受批評,但至今仍然只有小修小補,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至今仍未開展深入研究。安老醫療服務,骨灰甕成為社會熱點討論,很多長者得不到足夠的援助。再者,在昂貴的生活物價及房屋情況下,不少長者只能瑟縮於板間房或惡劣的生活環境,達不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有尊嚴的安老生活。很多市民亦因生活迫人,無法好好侍奉老人。歸根咎底,政府過往的福利政策使部分市民不敢相信政府,故寧願把錢財掌握在自己手中,畢竟,誰可保證政府能將稅款最有效地用來改善市民的生活呢?

道理上,政府在有限資源下,將焦點放在更有需要的長者身上,或者其他醫療安老服務上更為合理。可惜政府的無所作為,上年只顧派錢的行為令市民失去信心。梁振英政府上任短短數月風波不斷,國民教育、官員行為不當,已令市民對政府失望。筆者認同長者生活津貼應該有資產審查,因為具「扶貧」性質的津貼,與綜緩、書簿車船津貼般,有資產審查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當市民對政府缺乏信任,寧願自己有錢在手,一切解釋均是枉然,政府只能踏實地用結果去證明自己的決定。期望政府能檢討公共財政結構,重新評估香港社會福利上的負擔能力,為香港的可持續長遠發展作更好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