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基建住宅 康樂用地被忽視

楊明欣 朱兆麟

早在二零零八年時,政府雖然曾檢視前市政局被殺局所遺留下來的一百三十九項康樂及文化設施工程計劃,惟大部分空間工程多年來仍然在膠著狀態,動工無期。當中有五十八項更是由二零零年殺局前至今仍未動工,社區人士均感到無奈。如因為發展無期而改建成臨時停車場、又或者由原是設置成公共空間用途變成被擱置或變成了私人發展商建私人住屋樓宇等。以其中一項計劃為例,荃灣海灣原先是透過填海加大該地區的休憩用地,但如今已有部分淪為私人樓宇之空間而非公共空間,空間有減沒增。為何發展基建與住宅之速度遠遠高於本地康樂用地?康樂用地被長期忽視,只著重發展基建與住宅,政府易應該好好安排先好次序,而免同類形事件再次發生。

比例失衡 全民參與運動機會小
歸根究抵,只見政府角度只偏重目前經濟效益,因大型基建項目、大型私人樓宇所帶來的經濟遠比社會設施和市民需要重要。然而,這樣的方向亦間接反映出政府對體育之不重視體育及文化永遠比不上賣地套現更有經濟效益和利用價值,在仍未動工的工程中大部分都是體育館和休憩用地,每個地區人口越來越多,但相應地公共空間及體育館卻維持原本數目,什至變成私人管理公共用地等,變相每人平均可以做運動之場地實際上十分小,情況每況愈下。雖然政府每年也有舉辨全年運動日,但體育場管數目本身已不足,而平日場地亦供不應求,故實際上要達至「全民運動」實在難度什高。政府這個地區工作之方向亦間接影響了市民對做運動之意慾和體育參與,漸漸地體肓在香港猶如夕陽工業。

體育產業關注不足 應從地區著手
其實香港體育界並不失禮,人才亦有不少,只是缺乏埸地和社會支持,政府對體育產業投放相比其他行業少,整個香港氛圍都不太重視「體育」,小至市民運動、大至世界賽事,試試隋便問問身旁朋友今屆里約奧運中,有多少名運動員上場?有多少頂目香港運員有資格參與?答案是有37名香港健兒,參加多達9個項目:游泳、田徑、羽毛球、自行車、擊劍、賽艇、帆船、高爾夫球及乒乓球。筆者相信不太多人會知道答案,這亦直接反映出香港人對於香港體育關注不足,原因可為先是地區體育設施不足大大影響市民對體肓之支持,廷伸至大型賽事關注度也不足。

如何令民眾和社會共同支持本土體育產業?政府要是真心支持香港發展體育產業,應從小至大,由地區入手,增加多些體育場地供市民使用,再加以推廣本地體育產業,讓每一個市民都可以「接受、觸碰、參與」本地運動,令整個社會氛圍都對體育有良好看法和重視,才是較好對策,而不是只著重樓宇賣地。金融業無礙對香港經濟體系十分重要,但重視香港本土的體育產業也是對多元化社會發展之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