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政策及公共行政


運用新方法提升青年愛國意識

24

Jul 2022

運用新方法提升青年愛國意識

21/07/2022《文匯報》 朱兆麟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總監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但近年本港受到修例風波等違法暴力活動的衝擊,有不少青少年參與其中,多少反映過往本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缺失,部分青少年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較淡薄,容易受人唆擺而誤入歧途。   對國家的「認識」不等於「認同」。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小學、中學以至高等院校的課程,都不同程度地涵蓋了香港與國家的密切關係、國家歷史、近代發展成果等內容。但這些國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教育都有欠立體,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導致許多年輕人未能對國家成就、面對的挑戰感同身受。根據2018年新民黨發表的《青少年國民身份》研究報告,逾九成半受訪本港青少年曾到訪內地,還有近一半人習慣瀏覽內地網站,但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感不足,許多年輕人只視內地為旅遊熱點,未有建立家國歸屬感。   未來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過往在課堂、課本講述大道理,轉變為舉辦一系列愛國主義活動,結合時下年輕人喜愛的潮流文化,使他們更能置身其中,有所感受。正如近日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所言,升國旗及奏唱國歌,有助學生建立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令他們感受到香港與國家血脈相連。透過親身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達到「知行合一」,對所學內容認識更深刻。   至於目前的一些學科考察、課外活動,也要與時並進。學校可結合近年的文物古蹟打卡風潮,安排一些具教育意義的古蹟行山活動,例如到訪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讓學生從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等與抗戰相關的歷史古蹟,體會到抗日戰爭中香港淪陷時,港人先輩與中國共產黨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同心抗日、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   為推動學生關心國情,教育界亦要進一步加強兩地的民間聯繫,包括多舉辦吸引內地與本港年輕人一同參與、互動的課外活動,先從兩地年輕人都熱愛的潮流文化、體育活動入手,與內地院校合辦運動會、網上遊戲比賽、電競比賽等。教育局應推動校方鼓勵更多學生成為愛國教育大使。如今社交媒體流行,教育界可舉辦更多社交平台短片拍攝比賽及相關培訓,並透過學校的校園電視台,鼓勵各學校成立國情資訊平台,傳播國情教育內容。   《國史大綱》作者錢穆指出,作為一國之國民,要對國情有所知,繼而存有溫情與敬意,「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強調:「我們還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情動人,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國民身份認同,讓他們在未來更主動把握大灣區等國家發展機遇,成為對香港、國家有承擔、有作為的新一代。 原文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epaper/view/newsDetail/1549817101638832128.html


習主席講話具分量 港府應訂績效指標

24

Jul 2022

習主席講話具分量 港府應訂績效指標

15/07/2022《HK01》 朱兆麟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執行總監 習近平主席於慶祝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肯定了香港憑藉一國兩制優勢的獨特發展定位、對國家的貢獻,掃除了香港未來的陰霾,亦表達了對港發展期望。港府新班子都應從講話內容查找不足,盡快訂立工作目標和績效指標。 主席講話內容中的四個必須,重申了中央對港的一貫政策,包括維持「一國兩制」、行政主導體制下的行政立法互補、司法獨立等,在西方不斷鼓吹的陰謀論下如同定海神針,安定人心。隨着香港國安法訂立後社會穩定、愛國者治港確立,政府亦已完成架構重組,施政障礙陸續掃除,主席講話中的四點希望,提及的本港目前種種民生挑戰,可說是中央對港府施政要求的「績效指標」。 配合審計署申訴署  作升遷參考 政府過往長期忽視工作進度目標,例如一四年起訂立長遠房屋策略十年建屋目標,連續多年未能達標,公屋累計短缺料達十萬伙,比「長策」目標大幅落後三成。而根據地政總署政府土地管制數字,不合法佔用政府土地個案數自一四年有公開數據開始每年上升,由一四年的一萬一千三百四十五宗增至二○年的一萬四千五百一十三宗,但每年年底尚待處理個案卻從八千二百五十三宗增加至一萬二千六百零二宗。可見政府各部門以至公務員都有必要訂立績效指標,扭轉「得過且過、不做不錯」的散漫風氣。 紀律部隊出身的新任特首李家超,競選政綱提及要建立高效政府,實踐「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如今正應帶領新班子發揚嚴守紀律、高效辦事的文化,與各級司局長官員將講話內容共同會商、反思,盡快將之細化為政府各部門的工作目標,完善土地房屋、教育、產業、社會福利、反壟斷等政策;並由上而下層層遞進,制訂各部門的公務員等各級政府人員的績考指標,並配合監察機構包括審計署、申訴專員公署等制訂政府的工作表現報告,評定部門績效,作為衡量公務人員工作表現、升遷的參考。 習主席的講話反映中央注意到本港存在財富集中、行業產業壟斷、資源調配效率下降、年輕人上流機會不足、貧富差距惡化等問題,港府要發揮高效管治,加快解決本港深層次矛盾,提升本港社會公義程度。當政府更敢於作為,亦有利吸引社會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管治團隊顯身手,形成良性循環,履行中央及市民對新班子的工作要求,建構更公平開放、美好的香港。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76009/%E6%97%A5%E5%A0%B1-%E6%B8%AF%E8%81%9E-%E4%BE%86%E8%AB%96-%E7%BF%92%E4%B8%BB%E5%B8%AD%E8%AC%9B%E8%A9%B1%E5%85%B7%E5%88%86%E9%87%8F-%E6%B8%AF%E5%BA%9C%E6%87%89%E8%A8%82%E7%B8%BE%E6%95%88%E6%8C%87%E6%A8%99


電動車要普及 配套政策需提升

24

Jul 2022

電動車要普及 配套政策需提升

27/06/2022《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來論|電動車要普及 配套政策需提升         去年政府先後推出《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二○五○》,為外界帶來了進一步推廣電動車應用,以及二○五○年前實現車輛零排放的美好願景。今年頭一季每兩部新登記私家車,就有一架電動車,但要本地電動車進一步普及仍面對不少挑戰,包括充電設施不足、電池回收難。   去年中有報道指,領展管理的五萬六千多個車位中,只提供八十六個充電車位,佔全部車位百分之零點一五。政府停車場充電車位也只有一千一百一十九個,平均近十七架電動車搶一個充電位,遠遠落後於韓國平均兩部電動車用一個公共充電站。受充電設備限制,不少傳統汽油車主都擔心換電動車後,要停泊較遠地方再以公共交通工具轉駁。雪上加霜的是,熱門電動車品牌Tesla早前宣布多款Tesla汽車加價,有車型稅前價漲幅更達百分之六點六八,很大程度抵銷了「一換一」換電動車計畫的首次登記稅寬減誘因,使不少有意換電動車的車主改抱觀望態度。故政府必須改善配套政策,提升車主選用電動車的誘因。挪威多項政策利電動車市場   電動車的退役電池若未能妥善回收,亦有機會造成環境問題。過往本港會把電動車退役電池先送到化學廢物處理機構作分類、放電等初步處理,再送到韓國、日本等地的化學廢物處置機構循環再造。但近年受疫情影響,運輸成本大增,很多待處理的退役電池滯留在港。近日有立法會議員就建議港府興建電池循環再造設施,減少目前電池回收在港面臨的掣肘。   電動車普及化成功的國家,都是源於政府積極提升電動車設施配套、推出完善的退役電池方案,使電動車普及化之餘避免製造新的環境問題,確保政策具可持續性。例如挪威不但允許電動車司機使用專用道路、免費停泊市政停車場、寬免車輛登記稅,亦在當地興建鋰電池回收再造設施。據當局統計,該國二○二○年電動車銷量已佔新車銷售量的百分之五十四點三,是全球首個電動車銷量過半國家。近日美國政府亦急起直追,宣布計畫投入五十億美元,於二○三○年前為全國增設五十萬個電動車充電站,目標是建設一個能滿足外出或長途旅行需要的全國電動車充電網路。   增加公私營充電設施,完善退役電池回收安排,都是當務之急,以配合電動車普及化趨勢。環境局上月稱,計畫今年於大嶼山及西貢區分階段建不少於十個電動的士專用快速充電樁,是為充電設施政策制訂具體時間表的良好示範。其他相關政策,都應盡量細分為例如一年、五年的量化目標,包括政府去年稱研究把現有加油站及加氣站、轉型至快速充電站;有了具體時間表,就可避免路綫圖、藍圖變成口號,早日以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車,全面取代傳統汽油車這一大空氣污染源頭。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472153/%E6%97%A5%E5%A0%B1-%E6%B8%AF%E8%81%9E-%E4%BE%86%E8%AB%96-%E9%9B%BB%E5%8B%95%E8%BB%8A%E8%A6%81%E6%99%AE%E5%8F%8A-%E9%85%8D%E5%A5%97%E6%94%BF%E7%AD%96%E9%9C%80%E6%8F%90%E5%8D%87


為何港府缺乏具創造力的管治「球星」?──朱兆麟

24

Jul 2022

為何港府缺乏具創造力的管治「球星」?──朱兆麟

28/06/2022《HK01》 傳統學府積極培育創科人才──朱兆麟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王卓祺於《明報》發表文章,以足球比喻回顧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經驗及展望,當中分析了本地管治人才培養問題,不但切中時弊,亦呼應了筆者發表過的看法。 文章點出了回歸以來沿用港英培養的政務官為治港班子骨幹帶來的問題。儘管這批政務官都是從本地挑選的精英,但普遍有被西方價值影響、有行政官員處事因循作風、缺乏所需政治識見。當時背後的球隊「班主」是英國政府,而港督只是「領隊」;當班主於球隊中安插其來自英國的「外援」為隊中主力,本地球員自然缺乏擔任主將的發揮機會。 筆者認為,李家超的新班子中有多名政務官,正反映了本地未有足夠管治人才。 每個球隊位置若想有成熟的球員替補,都需要有系統的陪訓、長年累月的實戰、更理想是能有前輩「以老帶新」。但回歸後,當受班主重用的骨幹球員離開後,香港這支球隊就面臨球員斷層,只好倚重缺乏管治經驗的執行人才為管治梯隊,但又出現了人才錯配問題。即使執行人才同樣能對管治作出貢獻,如同後衛、龍門這類較低調的崗位也能主宰球賽勝負,但若然前鋒、中場這些具創造性的崗位都青黃不接,本港將難有長遠及創新的發展藍圖。 李家超的新班子中有多名政務官,正反映了本地未有足夠管治人才,仍需倚重政務官為管治核心。新班子已為應付未來民生問題、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等挑戰作準備,為加強決策及危機處理能力,挑選了有從政或公共事務經驗的人組成實幹型班子,但管治人才老化、不足問題已日漸浮現。如今當務之急,是盡快培育或提拔為有能力擔任前鋒、中場的球員,要加快這過程,政府不能單單閉門造車,應與政黨、智庫合作,讓合適的人才有接受多元化培訓和實戰的機會;亦可與內地官方或教育機構加強合作,安排進修、掛職;這正是國家足球隊到外地集訓,吸取各家之長的原理。 古時有「宰相必起於州部」原則,正是避免在上位者推行政策時脫離民生實際。即使是今日,不少國家管治團隊亦是地方單位出身為主,例如曾參與選舉、於地區事務深耕細作的人才;而智庫的研究範疇,普遍是由下而上,從民生出發,繼而推動宏觀政策,故也培育出不少具全國及大局觀的管治人才;政府若能多與這些外部組織合作培訓、交流、提拔人才,可加強人才旋轉門,使有潛力的管治人才能累積更廣泛歷練和經驗,如同球員試踢更多位置,可累積閱讀球賽的大局觀,在最適合的位置發光發熱,成為獨當一面的球星,自能為「一國兩制」發展踢出漂亮的下半場。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2bab3e48b70f1001fc9be65


傳統學府積極培育創科人才

24

Jul 2022

傳統學府積極培育創科人才

24/05/2022《HK01》 傳統學府積極培育創科人才──朱兆麟 近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第六屆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包括創新及科技局改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民政事務局重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為落實李家超競選政綱中強調創科發展、為青年創造上流機遇,踏出重要一步,架構重組後政府可突破過往的傳統思維,加強整合創科政策與青年政策,培育更多年輕創科人才。政府也應多與學界加強合作,尤其不少傳統名校在培育本地創科人才上也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鄰近的亞太地區,例如新加坡、韓國政府,都大力投入資源於創科發展,新加坡企業發展局2020年就曾聯合當地大學,合作推出初創公司創業計劃。港府近年也推出過類似政策,但主要集中於大專層面,例如科技園公司就與中大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支援早期初創培育。其實不少傳統中學,例如強調「全人教育」的喇沙書院,就相當重視學生的STEM培訓,是政府培育本地高新產業、創科發展人才的合適夥伴。筆者從喇沙書院舊生的朋友知悉,最近為慶祝創校九十周年所展開的幾項計劃,展現了「全人教育」的教學精神,活動更運用了不少新科技元素,例如其網頁推出「虛擬校園遊覽」,使有興趣參觀者即使不來現場,也可透過電子裝置,遙距360度形式立體參觀學校每一角落、課室及教學室、設施,例如紀錄該校創校以來歷史的校史館和校史長廊,部分「景點」更設有註解,介紹學校的歷史、事蹟、學生各學科的專題作業,使人有如置身其中,實在是一大突破。 令我這位工程及科技界朋友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該校的全港第一所學校航空實驗室,據悉是得到多位舊生支持下設立,用以推動「Aerospace」計劃,讓學生可在香港航天領袖總會導師指導下,於模擬真實飛行環境的駕駛艙內接受專業航空培訓,學習飛機運作原理、航空氣象知識,為將來考取私人飛機牌照打好基礎。書院還設有具規模的STEM學習活動中心,配合逐步完善的STEM課程,這些都體現了校方重視培育航天科技及創科人才。這些項目體現了書院教職員、學生、舊生上下一心,以及培育創科人才的宏願。目前港府與大學的配合已趨順暢,推動過不少跟大學、初創企業合作項目,由政府資助大學做研究,再鼓勵初創企業透過知識轉移,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政府可考慮把更多中學也加入這個政、商、學合作鏈,牽頭鼓勵更多專門行業組織、商業機構與這些學校合作,可使更多有心的學校有能力發展自己的優勢範疇;而且還可使更多中學學生有機會到大專院校體驗、培訓,或到相關企業實習,使學生有機會更早了解市場環境和個人興趣,從而做好生涯規劃,為未來投身科研專業打好基礎,將來學以致用,在業界大展身手。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28c9c2820738d001861b955?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


兵行險著到實驗之路 行政長官選舉序幕

24

Jul 2022

兵行險著到實驗之路 行政長官選舉序幕

19/04/2022《HK01》 兵行險著到實驗之路 行政長官選舉序幕—朱兆麟、陳溢謙 新一屆的行政長官選舉經歷改期、疫情等困擾後,終於由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辭職參選結開序幕。由李司長被破格提拔及中央同意任命下,再參考過去仕途出人意表的成績,參選於政壇可謂意料中事。但相信社會各界必定會有疑慮,就是李司長真正接觸民生政治時間不足一年,過去亦無在政圈「打滾」,何以順利組閣再於選舉後個多月找來多位稱職的局長,讓香港順利前行?! 李家超是特首選舉唯一參選人。(資料圖片) 中央屬意李司長參選,看似「兵行險著」更有可能再將香港擺上「實驗之路」,經過商人、公務員、政治家、公務人治港後,再摸索武官治港是否能令香港的民怨降溫,真正解決深層次矛盾。 但我們必需要保持清醒,看清楚目前香港的形勢:先因為防疫政策張馳無度、舉旗不定,既不明白國家「動態清零」的執行細節、應準備的醫療資源為何,亦不能應對已變種成傷害不大的病毒,不清楚應該何時進行全民檢測,盡早切斷傳播鏈,結果造成大爆發,導致今日民不聊生。同時,香港的工商業早於 90 年代初已依賴與內地的人流、物流和生產能力,正因為香港無法防控疫情,令通關無期,更出現內地網民造謠指廣州、深圳的疫情乃由香港傳染,進一步令廣東省當局對通關的信心受阻。 既然如此,推舉一位「抗疫指揮官」,以果斷的行動迅速應變最新形勢,先做好 CEO 的角色,而 CEO 的確不會公司每個業務的細節都完全熟練,因此公司的招聘管理人員的政策亦十分重要。觀乎今次李司長組成競選辦公室,不乏「先人指路」的成份,有多名政商界人士熱心支持,只要保持這個步調,繼續從各界發掘不同的精英成為問責官員,重現董建華時代官員星光熠熠的班底,相信是社稷之福。 何況經過近月疫情,整個社會都看到公務員執行力欠奉,亦與社會現實情況脫節,政策朝令夕改令市民無所適從,所以他們亦應知所進退,虛心接受新問責班底的新思維,與政治領導層發揮協同效應,才是令市民安居樂業、服務市民的正途。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25e53e45ad28800197d9c6d?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


香港政界需要甚麼樣的培訓機構?

04

Mar 2022

香港政界需要甚麼樣的培訓機構?

04/03/2022《HK01》 朱兆麟、陳溢謙   下屆政府不久就要接手,現屆政府由上任起多次提出政治人才培訓以及政治人才培訓制度,除了一個公務員學院的落實外,亦不看見一個穩健、有效和高層次的政治人才培訓制度,去迎接當下「愛國者治港」的新政治環境,亦未能回應社會的新挑戰和形勢。以往以政務官為首的政治體系,輔以建制主導議會的政治現況,不少人在社交媒體繼續主導了輿論,形成了市民和政府長期的對立和不滿,致使不少好的政策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曾蔭權的第三屆特區政府時設副局長或政治助理一職,招攬原本各方勢力重點培植人才,甚至是耗盡一些政策研究智庫的政治人才,但說到底,這些只熟悉政策分析,或者社區及地方議題,又或許了解媒體運作,是否香港社會所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政治人才,既熟悉政策,了解政府運作,懂得社區和地方議題,如何跟媒體和居民打交道,以及有能力又熟悉公共政策的領袖。 畢竟17多萬名公務員主要是負責執行政治領袖的理念和方案,未必是未來香港要求產生的領袖。承然,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近年曾透露,特首林鄭月娥欲將外國從政黨提拔司、局長人材的經驗帶到香港,但人選往往「唔啱心水」。而當時的政黨制度下,民建聯多年的角色以參選議席監察政府、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主;而非建制派政黨和政團的角色是培養參選人才參選議席,將全民普選的意識形態帶進社會。而林林總總的本地智庫在過去亦嘗試培養人材符合內閣班子需要而已。 觀乎各方勢力都只顧培養參選人才,而非真正能登堂入室進入內閣班底;綜合過去的討論、文獻撰寫及研究,都有提及應參考日本「松下政經塾」的經驗,培養本地全方位的政治人才。較早前閱讀民建聯執委劉天正有關政治人才的專欄,再加上經歷了選舉制度改革後的第一個立法會選舉,議席大增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達至差額選舉,情況令人擔憂。能夠看見本地的政治人材培訓似乎出現瓶頸現象,即使建制派一邊分別有政黨內部的訓練機制;或者是曾經有議員、官員入讀的學院;亦有專為培養香港政治人才的碩士課程等等,而非真正能登堂入室,能夠由政策委員會、地區服務者,然後晉身立法會議員,成為局長等管治班底的人才。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221cbf40e8d750020f7ac21?utm_source=01appshare&utm_medium=referral


如何先讓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富起來」?

24

Feb 2021

如何先讓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富起來」?

24/02/2021《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近年許多國家政府都意識到生物醫藥產業的龐大經濟潛力,紛紛透過各式優惠政策及基建作重點培育。本地不乏生物醫藥科研成果及人才,為本地企業提供良好研發基礎,但由於產業鏈成本高,多數企業都規模較小,行銷能力有限,限制了其發展。香港科學園一直有為本地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相關「軟硬件」,政府可為科學園提供更多基建及政策配套,孵化更多本地生物醫藥初創企業。 成立專責小組全盤規劃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提出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提升本地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難以一蹴而就,但若能透過香港科學園使更多企業「富起來」,能鼓舞產業發展、吸引人才,營造良性循環。 科學園發展多時,已有良好的創科生態圈,有助凝聚生物醫藥公司和專才,近來亦推出了更多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畫。例如其腫瘤科相關合作項目,為參與的初創企業提供最高六百萬港元的資金援助,以及可使用園內實驗室和工作空間等設備,為其安排商業配對、招聘人才、聯繫潛在投資者;未來將落成的兩座科研大樓,更增加科研辦公室空間。 長遠而言,港府應成立專責小組,為本港生物醫藥產業鏈確立更清晰定位,統合運用科學園在內的各項軟硬件資源,透過全盤規劃使更多企業先「富起來」。香港於生物醫藥產業鏈的強項是基礎科研,以及一些輔助行業例如專業與法律服務、金融融資;但受土地及市場規模所限,例如應用研發、大規模生產工序等,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就更有經驗和成本效益。 發展大灣區生物醫藥樞紐 故此,政府可以香港科學園作為打通本港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戰略陣地;另一方面,香港深圳共同合作發展的落馬州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具廣闊發展面積,可作為本港於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的樞紐,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科技企業、跨國科研機構和高等專上院校進駐。 自從西九高鐵站、港珠澳大橋先後啟用,香港與內地交通日益便利,但港府要再加強相關交通基建配套,包括增加鐵路接駁。將於二〇三四年落成的北環線若能增建支線鐵路,經河套區接駁新皇崗口岸,使河套區更有效作為本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的生物醫藥產業鏈環節的支點。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36309/如何先讓部分生物醫藥企業「富起來」?


編修《香港志》有助確立香港史觀

02

Feb 2021

編修《香港志》有助確立香港史觀

02/02/2021《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一直缺乏完整具規模史書,去年出版上架的《香港志》首冊,有助彌補此不足。《香港志》由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牽頭編修,分門別類地記錄香港七千年歷史,規模宏大,有助確立香港史觀,讓港人全面認識香港歷史,並以香港角度全面了解與內地及國際的關係及發展。 港人對香港史興趣日益增加,不少香港古迹的保育例如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都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戰時防空洞更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打卡」熱點。但本地香港史論述,一直深受港英政府的殖民史觀影響,中小學教育多集中敍述香港開埠以來,多屆港英政府推動的各項建設及政策,把香港從小漁村變成今日繁榮的國際都會;而且集中經濟層面,對例如文化、社會、政治等的探討則流於表面,對鴉片戰爭前的香港史更有所忽略。 近年政治衝突升溫,坊間不少香港史為題材的著作更帶有政治立場,包括過分歌頌或貶抑港英政府對港的貢獻。其實香港歷史除了英國,亦與內地息息相關,近代史更對東南亞、世界歷史密不可分,因身處殖民主義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貿易發展等世界大事的風眼位。由行會召集人陳智思擔任主席的地方志中心執行委員會,就強調《香港志》編纂工作由專家及學者主導,當中包括曾編寫通識科參考書《簡明香港史》的港史專家劉蜀永,務求呈現全面的史料,做到「述而不論」,作為港人認識香港歷史的指南。 教育局去年年底提出改革通識科,精簡課程架構;而中史及世史科亦醞釀改革,加入更多香港元素。《香港志》記述範圍由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活動至第五屆特區政府成立,涵蓋自然、經濟、文化、社會、政治、人物等,亦能讓讀者了解香港與內地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好配合中學通識、中史及世史科的發展需要,作為學生的重要參考書,奠定年輕人香港史觀的根基。 寄望《香港志》的編修,能匡正世道人心,讓港人鑑古知今,好好了解香港成為中、西方文化匯聚之處、內地與外國貿易轉口港等歷史的來龍去脈,更深切體會當下中美角力中香港的特殊處境、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亦為香港作為內地與西方交流、衝突和融合的平台角色作出貢獻。 朱兆麟、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30895/編修《香港志》有助確立香港史觀


疫苗謠言對本地生物醫藥的啟示

19

Jan 2021

疫苗謠言對本地生物醫藥的啟示

19/01/2021《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新冠疫情持續,各界都把消滅疫症希望寄託於疫苗,首批一百萬劑國產疫苗快將抵港,但連串無科學根據的內地疫苗副作用、製作過程不良的謠言及抹黑亦於網上瘋傳。所謂「三人成虎」,這些謠言顯示大眾對疫苗等生物醫藥知識一知半解,政府應盡快加強教育大眾;另一方面亦反映大眾對內地疫苗品牌未有信心,本港可運用本身優勢發展生物醫藥的認證,把內地疫苗及其他生物醫藥產品帶上國際舞台。 世界各地都有疫苗的謠言或假新聞,更形成反疫苗風氣,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十二月民調就顯示只有六成三美國人願接種;以色列政府就要求facebook移除「刻意散播捏造」疫苗的消息,包括指民眾接種疫苗會被植入追蹤晶片、用作醫學實驗等。這些謠言源自大眾的認知不足,正如昔日資訊科技未流行,許多市民對電腦未有基本概念,臨近千禧年就出現各式各樣「千年蟲」謠言,包括形容為一種破壞電腦、侵蝕資料的「蟲」,本港亦有騙徒誘騙民眾購買所謂「千年蟲」杜蟲藥。今日許多市民對生物醫藥認識近乎零,自然易受假消息煽動。 政府要加強向市民推廣正確生物醫藥知識及發展,此舉亦可鼓勵更多有志人士參與行業,並促進商界投資。本地一直於生物醫藥研發方面有很高水平;例如理大團隊花了四年時間研發的「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透過微流控和生化技術,能於一小時內同時檢測最多四十種呼吸道病原體,當中包括沙士及新冠肺炎。香港生物醫藥教育及培訓政策配套不足,不但導致科研人才、維修及操作設備的工程人員短缺,尋找商界投資亦困難,難以建立自家產業鏈;有報道指港大近日成功尋獲私人投資者投資十億港元,才總算有望設立本港首家疫苗廠。 目前全球生物技術專利多來自美國,但近年內地亦急起直追,內地製藥公司年度研究及開發額由一四年三百九十億人民幣,躍升至一七年的五百三十億人民幣,今年不少公司更投放了大量資源研發疫苗。港府一方面應與業界專業團體、學界合作,加強教育市民生物醫藥的知識、發展,以及貢獻,另一方面亦要發揮本地業界與國際接軌的優勢,建立自家的生物醫藥技術認證制度,助中國生物醫藥發展達致自家創新,並促進香港經濟發展轉型,實現產業多元化。 朱兆麟、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26949/疫苗謠言對本地生物醫藥的啟示


臨淵羨魚 不如發展生物醫藥審批

16

Dec 2020

臨淵羨魚 不如發展生物醫藥審批

16/12/2020《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爆發,市民既擔心疫症威脅,又受限聚令的不便之苦,不少市民都寄望盡快可注射疫苗,回復正常生活。不少設有藥品監管局及監管機制地區,都有機制安排緊急使用生物醫藥產品,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近日就批准緊急使用輝瑞和BioNTech聯合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是全球首個批准使用該疫苗的國家,使不少港人羨慕。 英、美、歐都有自己的審批系統,英國MHRA表示疫苗達九成五保護率,要求製造商繼續提供數據供審查;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和由獨立專家組成的生物製品相關諮詢委員會(VRBPAC)亦是接獲輝瑞的「緊急使用授權」申請而加快審查進度;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則較為謹慎,表示需花更多時間觀察。 疫情期間美國FDA對新冠病毒療法、診斷試劑、疫苗研發項目等,開放緊急使用授權申請(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授權終止後要在美國醫藥市場上退出,但獲得EUA有助產品於緊急使用期間收集臨牀數據,為正式上市鋪路。而美國FDA另外提供「優先審評、快速通道、突破性療法、加速審批」四個特別審批法,主要用於治療嚴重疾病的藥物,由其開發、上市等不同階段給予支援,當中「突破性療法」要求有初步臨牀試驗證明,藥物要在臨牀測試證明,成效較現有療法有顯著改善。此機制亦值得港府參考。 香港雖有世界前列的生物醫藥研發成果及產品,卻未有這種審批機制,影響這些成果產業化及應用的進度。香港許多市面的新藥都是經內地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近來多家生物醫藥公司都傳出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研發有突破,香港亦不能只依賴外地,要發展自己的生物醫藥產品審批機制。 香港要發展出英、美、歐等的審批機制,難以於短時間一蹴而就,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政府應參考國際標準,檢討如何建立一套生物醫藥行業監管制度;港府可仿效美國做法,成立藥監局FDA與獨立專家聯手,組成生物製品諮詢委員會,合作審批、評估和提供技術諮詢。香港有潛質發展成為國際生物醫藥產品驗證審批中心,處理進出口及轉口各地的產品審批,結合現有醫藥成果及國際標準的臨牀測試能力、經驗,加快引入疫苗、藥物。成為生物醫藥發展樞紐。 朱兆麟、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17452/臨淵羨魚 不如發展生物醫藥審批


如何鼓勵年輕人往大灣區工作?

24

Nov 2020

如何鼓勵年輕人往大灣區工作?

24/11/2020《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香港營商成本高昂,產業結構狹窄,故有多元產業的粵港澳大灣區,被視為本港經濟以至青年就業的出路,但薪酬偏低卻使不少年輕人卻步。根據今年五月民間智庫「MWYO 青年辦公室」發表的調查,有逾八成青年均表示無意到大灣區工作,原因除了包括薪金水平偏低,亦因對內地觀感,包括資訊自由印象負面。 特首將於本周三發表《施政報告》,外界都關注於港青大灣區就業方面如何獻新猷。有媒體引述消息指,其中一項措施是由勞工及福利局牽頭跨部門推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開設數千個職位,包括科技、金融業等,以配對形式助港青於大灣區工作,並由政府提供薪酬資助;但計畫仍有優化的空間,例如政府應考慮設立機制,為往大灣區公司工作的年輕人,提供內地生活開支的實報實銷津貼,包括交通、醫療、租屋等。另一方面,內地現時有互聯網限制,不少本地年輕人不能瀏覽常用的社交平台,因而對大灣區卻步。港府應與中央政府及大灣區城市磋商,爭取設立「互聯網特區」,促進資訊流通。 要推動年輕人往大灣區工作,最重要是鼓勵他們踏出第一步,公務員可作試點;近來深圳市已對港澳開放招聘部分公務員職位,港府可與深圳市政府磋商,安排部分深圳公務員空缺予本港公務員申請投考,成功投考的香港公務員,若任職後感不適合,可參考目前本港公務員轉職的做法,任職半年內可選擇回到原本崗位。此舉有助鼓勵更多本地公務員往大灣區工作,即使最終官復原職,也是認識內地公務員文化的難得機會。 港府亦應從各行業多管齊下,為本地青年提供更多就業、升學資訊和配對機會,包括促進成立大灣區獎學金,資助港青到大灣區院校升學進修;並透過津貼或稅務優惠,鼓勵本地機構與大灣區企業合作,容許本地青年以「停薪留職」方式,於大灣區企業實習,鼓勵設立指定期限內可選擇回到原有崗位的機制,讓他們先認識,再考慮是否留大灣區工作。 除了就業,內地創業亦優勢多,大灣區市場大、產業豐富,更有不少初創「孵化器」,包括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南山智園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為創業者提供租金等配套優惠,為初創企業減低起步的成本,港府應多與青年組織合作,協助年輕人認識大灣區創業機遇及配套,助年輕人發揮所長。 朱兆麟、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307954/如何鼓勵年輕人往大灣區工作?


如何增加本地生物醫藥人才?

21

Oct 2020

如何增加本地生物醫藥人才?

21/10/2020《星島日報》 朱兆麟 黃展瑋 本地年輕人偏好商科,對於純理科興趣不大,完成文憑試後有意於大學修讀這類學科者更是少之又少。根據統計處數字,二〇〇六至二〇一六年間,修讀純理科的大專人口僅上升零點六個百分點,至二〇一六年有約十三萬人,佔整體百分之六點三;而曾修讀商科的人數則於二〇一六年達六十九萬人,佔整體百分之三十二點七,影響了本地生物醫藥行業的人才供應。 香港經濟偏重地產、金融、醫科等,過去純理科相關學科的職位短缺,限制了這類學科的出路;但隨着政府有意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在內的創科行業,過往造成的人才斷層,帶來的生物醫藥人才不足問題逐漸浮現。除了科研人才,香港要發展生物醫藥需進口的設備及機器,亦需要專業工科人材作維修保養,但香港是否有能力覓得足夠的支援人才成疑。 本港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專院校,不少更參與前瞻性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基因組研究和傳染病毒領域,但近年即使有意擴大研究規模,也面臨人才限制。據世界銀行統計,於二〇一七年,香港每百萬人當中僅有約三千名研發人員,落後於日本及新加坡等地,當中從事生物醫藥者更是少之又少。港府一方面應資助本地大專院校開辦更多相關學科,及擴大現有學科規模,例如目前的科大生物科技及商學理學士課程、城大生物醫學工程理學碩士課程等,亦要增加撥款,擴大獎學金名額,吸引更多學生入讀;亦可與內地有相關學科的院校合作,鼓勵這些院校來港招生。短期而言,亦要擴大吸納外地人才,以盡快支持行業發展。 香港在臨牀醫學研究有許多獨特優勢,臨牀測試數據獲美國FDA、歐盟EMA等藥物監管機構認可作藥物註冊用途,吸引了多家跨國藥廠,與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的醫學院作臨牀測試。香港醫療機構,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瑪麗醫院等亦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可接受藥品註冊申請人委託作藥物臨牀試驗。港府應善這些優勢,諮詢本地業界的生物醫藥組織人才的需求,並推動業界與內地及國際生物醫藥機構結成「人才合作夥伴」,以安排本地人才到這些機構實習,或從這些機構借調人才。 有生物醫藥的業界人士曾批評,公司在香港沒有便利途徑聘用合適人才,政府也未有足夠的人才配對政策和機制。政府要建立良好的資歷架構和認證配套,包括可把曾參與科學園培育計畫的畢業生及研究員計畫獲批核的專才、合資格培訓課程的畢業生,加入資歷名冊以利人才配對,並給予聘用這些人才的公司資助或優惠,營造本地生物醫藥人才的良性循環。 朱兆麟、黃展瑋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原文鏈接:https://std.stheadline.com/daily/article/2293840/如何增加本地生物醫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