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出新點子

28/08/2015《星島日報》
劉美齡 黎沛豐 張進樂

「叮、叮、叮」,電車的聲音劃破寧靜的清晨,從筲箕灣出發,穿梭在北角;旭日高升時,電車走過銅鑼灣,黃昏時分則穿插在跑馬地間;夜幕低垂時掠過上環,深霄將至時抵達石塘咀後,再徐徐邁向堅尼地城。電車慢慢駛過地上的路軌,同時緩緩推進時光的印記。電車伴隨著數代港島人成長,在香港人心中亦有種難以言喻的情意結。古舊的電車搭配歷史悠久的港島地標,尤如菠蘿包夾上一塊牛油,絕妙的配合得來不易,也成就了不少港人和遊客共同的美麗回憶。

然而,電車這塊瑰寶終受到了時代的考驗。近日,香港有顧問公司向城規會提交報告,建議將中環德輔道中一段的電車路移走,以解決中環區長期塞車問題。無疑,電車佔用了部分中環路面面積,或造成交通擠塞,但筆者認為電車並不需要因此而移除,皆因電車停駛亦無助舒緩塞車問題,相反當局應以其他辦法緩解塞車問題。

自1904年起,香港電車一直服務港島北居民,成為他們日常的交通工具。雖然車箱環境狹窄,亦沒有冷氣提供。但由於它車費便宜,而且鮮有出現誤點,成為港島區居民熱愛的交通工具。此外,相比自駕,電車能搭載更多乘客,在效益及能源消耗上都絕對比私家車來得優勝。假若電車被禁駛,乘客勢必分流至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或是巴士,或是的士,或是自行駕駛,對疏導交通根本毫無幫助。因此,保留電車反而能保障現時的交通保持一定程度的暢通。

中環的歷史,並非只是單單由建築物或是文物徑所組成,而當中電車也在中環發展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除了見證中區由一個富有維多利亞色的建築群變成一棟棟富現代感個建築物外,也將不同年代的中環建築物串聯起來,成就今日香港的商業核心地帶。香港,是全球唯一一個全數使用雙層電車的地區,雙層電車可謂是香港的「招牌」。當局如若將中環的一段電車路拆除,對居民而言,失去了一個前往中上環地區的選擇;對遊客而言,失去一個舒服的途徑了解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而對香港歷史而言,更是失去一個見證中環變遷的「活化石」,令整個城市失去了港式的魅力。電車,得到不少香港人甚至訪港旅客鍾情,其價值遠比顧問公司所形容得要多。

其實,中區交通擠塞原因並非由於電車佔用路面所造成。顧問報告也指出電車只是佔用一條中區主要路線的三成路面面積,筆者認為電車佔用路面不會造成中區長期交通擠塞。相反,由於現時中區違例泊車數目激增,私家車司機不遵守交通規矩,引致中環要道擠塞更需積極解決。長遠而言,當局應參考新加坡或米蘭做法,待中環灣仔繞道建成後,在中區一帶設立電子道路收費,避免過多車輛駛入中區,增加道路負荷,以解決中區塞車問題。

電車,擁有過百年歷史,見證香港的高低起落。雖然交通擠塞是香港的一大城市化問題,但絕對不能因此而剷除一個具歷史象徵意義的交通工具,否則,香港人又會再次失去一個集體回憶,而這個城市也將會再次失去一個特色。其實,香港政府大可借助電車進一步推動香港的旅遊業,考慮輕微增加香港的開蓬電車數量,並設置旅遊專車循環行走七個主要鐵路站,專門作旅遊用途。開蓬電車對旅客有一定吸引力,而旅遊專用的電車車廂內亦可在沿途播放附近的推介景點,讓乘客更了解自己身處城市的特色。今日,若成功將電車重新包裝,就恍如將傳統月餅變革為冰皮月餅般,帶來點點新意,有望為香港帶來另類收益。「叮、叮、叮」,電車也可以「叮」出新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