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足球何去何從?

rggg

 

推廣本地地區足球實非新鮮事。早於2002年起香港足球總會便倡導區議會成立地區足球會參加丙組(地區)聯賽。至2006年,神奇球隊大埔成為首支升上甲組的區隊,且表現不俗,令地區足球抬頭。大埔的成功獲各界注目,並意識到大規模舉辦地區足球的可能。在剛過去的賽季,便有大埔、南區、屯門等地區隊伍在甲組競逐。

 

經過數年試驗,可得出地區足球是有可作為。首先,球隊地區化有助推行主客制度。鑑於草地保養問題,甲組賽事不宜只集中於旺角球場及大球場進行,然而球迷未必願意遠赴偏遠球場。在地區化下,地區球隊獲配所屬區域的球場作為主場,名符其實,球迷的反應自然較熱烈,也能擁有真正的主場優勢與氣氛。

 

其次,地區球隊能吸納更多球迷。港足自90年代衰落,入場數字低迷令球市難以復甦。近年球市出現小陽春,除了因南華的市場推廣有效外,地區球隊亦有一定貢獻。地區球隊代表其地區,自能吸納該區的球迷支持。球隊亦多在區內進行宣傳或義工、參加學校活動等,起了凝聚社群的作用。可見地區球隊與社區的互動能達致雙贏。

 

第三,區隊能提拔年青球員。當年地區足球發展以「年青化」為中心。區隊起用區內新人,給予了年青人比賽機會。這與其他乙、丙組以年紀較大的業餘球員為骨幹全然不同,可見區隊有發掘和培訓年青球員的作用,對足球運動的持續發展尤其重要。

 

可惜,作為地區隊先鋒,大埔今季終不敵降班命運。其實推動地區足球最大的限制,離不開財政問題。地區球隊如欠缺資源,將難以保留有質素的全職球員及教練,地區球隊「升甲」之路絕不易走,即使升上甲組,亦往往難逃降班命運。曾德成局長近日宣布提升甲組地區隊的資助額至100萬,這固然是好事,但資助額只具補助作用,對球隊幫助有限。基於球會獨立運作,政府難以無限地資助地區球隊,因此,地區球隊應利用其地區優勢,積極尋找商界贊助。

 

甲組球隊均面對著財政及場地問題,地區球隊情況尤其嚴重。醞釀多時的鳳凰計劃宜盡快上馬,政府亦當為計劃作最大支援,包括在電視直播、物色贊助等事宜上做好引導角色,以及配合康文署研究的相關配套,解決訓練場地嚴重不足的問題。地區足球以至港足發展仍處於成長階段,政府有責任適度加以匡扶,香港足球運動的未來才有希望。

 

黃澤榕

 

刊於2013年07月10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