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建運動場館對體育發展極為重要
香港單車運動員李慧詩在今年倫敦奧運奪取獎牌後,特首梁振英公開承諾會履行其政綱,大力發展體育運動,而落實啟德體育城正正就是政綱之一。事實上,興建啟德體育城的概念源自二零零二年民政事務局的體育政策檢討報告書《生命在於運動》,報告提出了香港體育的未來發展方向為「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並建議了不少相關的政策措施,包括建議於九龍東南興建大型運動場館及其他多用途體育館。
其實,規劃興建體育場館及設施,以及大型運動場館,是體育發展的重要基礎。首先,足夠的公共體育場館及設施為推廣社區及精英體育的基本條件。政府一直在推廣全民運動及鼓勵年青運動員進行更專業的訓練,然而,公共體育場館卻供應緊張。根據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統計,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一年度的體育主場館使用率達七成八,而運動場的使用率更達九成七,延續了近年高使用率的趨勢,近年甚至出現了炒賣體育場館租用門票的情況,可見市民對體育場館有很大的需求。此外,由於體育場館數量不足,即使預訂場地有優先權的各體育總會,在場地可用時段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未能為更多有潛質的青年運動員提供訓練,直接影響精英運動員的人才培訓。因此,如要進一步推動市民參與體育運動,強身健體,以及支援精英運動員的培訓,興建更多體育場館及設施為首要工作。
其次,設備完善標準體育場地及大型運動場是香港舉辦國際體育比賽盛事的基本條件,而香港在此方面卻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戶外運動場為例,香港大部分運動場的觀眾座位只有二千至四千個,而香港大球場雖為全港最大的運動場,有四萬個觀眾座位,但由於設計時以足球場地用途為主,改建時拆除了跑道,不能進行國際性的田徑比賽。啟德規劃中的大型運動場有四萬五千個座位,並配有開合式天幕及可移動草地,將會是香港爭取舉辦國際體育盛事的重要優勢。
最後,興建更多體育場館及大型運動場象徵着政府致力香港的體育發展,並證明香港社會除了關心經濟發展外,亦重視市民的健康及優質生活。此舉不但能更有效推動全民運動的風氣,更有利於香港爭取舉辦國際體育盛事,如亞洲運動會。
香港要發展體育,要朝「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三方面前進,就必須要增建更多體育場館及設施。於啟德興建體育場區為政府蘊釀了十年的政策,面對近年市民對體育設施需求的上升,以及社會對體育發展的普遍期望,此規劃實在非常重要。「東九體育.西九文化」,東、西九龍兩塊土地對香港未來短中期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期望香港政府要審慎地從整體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決定它們的規劃藍圖,同時亦要尊重市民的意見,將香港發展成一個多元、活力的國際都會。
朱兆麟 蔡柏熙
刊於2012年10月17日《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