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港府缺乏具創造力的管治「球星」?──朱兆麟

28/06/2022《HK01》

傳統學府積極培育創科人才──朱兆麟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王卓祺於《明報》發表文章,以足球比喻回顧回歸以來「一國兩制」實踐經驗及展望,當中分析了本地管治人才培養問題,不但切中時弊,亦呼應了筆者發表過的看法。
文章點出了回歸以來沿用港英培養的政務官為治港班子骨幹帶來的問題。儘管這批政務官都是從本地挑選的精英,但普遍有被西方價值影響、有行政官員處事因循作風、缺乏所需政治識見。當時背後的球隊「班主」是英國政府,而港督只是「領隊」;當班主於球隊中安插其來自英國的「外援」為隊中主力,本地球員自然缺乏擔任主將的發揮機會。
筆者認為,李家超的新班子中有多名政務官,正反映了本地未有足夠管治人才。
每個球隊位置若想有成熟的球員替補,都需要有系統的陪訓、長年累月的實戰、更理想是能有前輩「以老帶新」。但回歸後,當受班主重用的骨幹球員離開後,香港這支球隊就面臨球員斷層,只好倚重缺乏管治經驗的執行人才為管治梯隊,但又出現了人才錯配問題。即使執行人才同樣能對管治作出貢獻,如同後衛、龍門這類較低調的崗位也能主宰球賽勝負,但若然前鋒、中場這些具創造性的崗位都青黃不接,本港將難有長遠及創新的發展藍圖。
李家超的新班子中有多名政務官,正反映了本地未有足夠管治人才,仍需倚重政務官為管治核心。新班子已為應付未來民生問題、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等挑戰作準備,為加強決策及危機處理能力,挑選了有從政或公共事務經驗的人組成實幹型班子,但管治人才老化、不足問題已日漸浮現。如今當務之急,是盡快培育或提拔為有能力擔任前鋒、中場的球員,要加快這過程,政府不能單單閉門造車,應與政黨、智庫合作,讓合適的人才有接受多元化培訓和實戰的機會;亦可與內地官方或教育機構加強合作,安排進修、掛職;這正是國家足球隊到外地集訓,吸取各家之長的原理。
古時有「宰相必起於州部」原則,正是避免在上位者推行政策時脫離民生實際。即使是今日,不少國家管治團隊亦是地方單位出身為主,例如曾參與選舉、於地區事務深耕細作的人才;而智庫的研究範疇,普遍是由下而上,從民生出發,繼而推動宏觀政策,故也培育出不少具全國及大局觀的管治人才;政府若能多與這些外部組織合作培訓、交流、提拔人才,可加強人才旋轉門,使有潛力的管治人才能累積更廣泛歷練和經驗,如同球員試踢更多位置,可累積閱讀球賽的大局觀,在最適合的位置發光發熱,成為獨當一面的球星,自能為「一國兩制」發展踢出漂亮的下半場。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2bab3e48b70f1001fc9be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