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中環化」?
筆者自小居於鰂魚涌及香港仔,一直享受著區內便利的交通和便宜的消費選擇。可是,以鰂魚涌為例,鄰近的舊建築逐漸重建成甲級商廈(如太古坊的港島東中心和嘉里中心)後, 整個社區的生態亦逐漸起了變化 – 平價的面包店和文具鋪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連鎖的西餅集團﹑老舊的單幢樓要不被翻新,要不便被收購清拆準備建成服務式酒店。社區的消費模式開始轉變了,十月八塊的選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昂貴的蘋果產品專賣店﹑星巴克﹑紅酒專門店或是高檔次的日本餐廳。自此,鰂魚涌與其他舊區如香港仔等的消費模式及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鰂魚涌的例子呼應了零九年香港理工大學發表名為《可持續城市更新:建設共融社區》的報告,它以觀塘作個案研究。指出觀塘市中心的重建計劃設計不離「士紳化」(Gentrification), 亦即是社區的中產化和高檔化。生活的成本逐漸提高,最終令低下層無法在社區中維持高昂的日常開支。以鰂魚涌為例, 不同的高消費店舖針對商業客戶應運而生, 這種地區更新的「中環化」或許是自由市場下的定律, 然而香港社區發展向富者傾斜又是否一個不能改變的趨向呢?
香港寸金尺土,可建甲級商廈的地段買少見少, 根據香港政府新聞網資料, 由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香港核心區寫字樓的供應只增加了4.3%,反觀去年十月RICS的《香港甲級寫字樓市場研究報告》和本年八月份高力國際的《2012年第2季亞太區寫字樓市場概況》皆指出香港的甲級商廈供應不足,已滿足不了 共3,700多家國際企業的地區辦事處和總部, 更不要討論本地的中小企了。
商廈及相關配套的短缺致使香港不同地區的士紳化。不談筆者長大的鰂魚涌, 相信大家對觀塘和九龍灣寫字樓近年的林立都應該不陌生了。有輿論認為通脹或是旅客過多致使物價騰飛, 但上述這種「士紳化」和「中環化」的發展模式所提升的生活指數可能對區內居民帶來更直接的影響。歸根究底, 租金的上升與各項的投資都將原有社區特色一一瓦解。展望未來,內地「十二五」規劃將令香港繼續成為金融及貿易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日漸成熟之下,也將刺激對香港寫字樓的需求, 社區的「中環化」或會加劇改變本港不同社區的面貌。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 如此急劇的轉變實在不盡符合香港市民大眾的訴求。
回答文首的問題, 我們的而且確無法阻擋經濟發展的巨輪, 至少在香港的自由貿易環境下, 政府或城市規劃者無法阻擋各區的「士紳化」。可是香港又能否在保住經濟發展的同時, 又能夠守護原有地區的原狀呢? 要知道失去了舊有的社區網絡後, 港人所需要的並不是更多的冷氣商場和一式一樣的食店商戶。要令地區特色可持續地保留及發展, 港府必須要主動在現有社區以外打造新的商業中心, 並為該地提供適切的配套。在可見的數年內, 港府或需看得更遠, 眼見2016年前後高鐵和港珠澳大橋落成所帶來龐大商機, 政府必須盡快發展周邊地區的商業發展, 避免「中環化」進一步侵入社區。當中新近的前海深港發展區便是一個極佳的契機, 為近年湧港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具吸引力的商業發展區。相反現有如「起動九龍東」等發展規劃亦應同時進行, 為本港長遠的經濟發展擴大條件。而當商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得到舒緩後, 商廈的發展自然不用打舊有社區的主意, 由此「中環化」的問題亦同時減慢, 令社區的生態與特色能免受淘汰, 持續發展。
陳啟祥 朱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