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本土意識的啟示

03/09/2016 《星島日報》
劉麗怡 朱兆麟

今年奧運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香港人對於香港運動員的關注大大提高。香港人從來都不是體育狂熱者,最多只是週末做做運動,又或有空時看看球賽。即使到了奧運,香港運動員若不是打到最後四強,相信也沒有人會認識。然而,今年情況比較特別,很多運動員即使在分組賽早期已輸掉,我們還是可以從社交網絡,甚至電視報導上看到他們的消息。

這與近年逐漸提高的本土意識有關。回想零八京奧,那時可謂是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最高點——盛大的北京奧運,國家運動員拿下一個又一個的金牌,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自豪感是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當時奧運選手來港表演,還曾引起了一番哄動。加上奧運場上,香港運動員本來所佔的席位便不多,自然而然,香港人最關注的當然是中國運動員。然而近幾年,經過了各種矛盾和衝突,加上當屆政府處理不善,中港關係愈變愈差,港人的本土意識亦開始抬頭。

京奧是中國人身份認同最高點

從今屆奧運中不難看到,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香港運動員的關注提高了不少,先不說有名如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就連我們平常根本不太留意到的高爾夫球比賽和游泳賽,我們都看到了不少有關本地運動員的報導。而對於中國國家隊的比賽,香港人不是沒有關注,只是熱情實在大不如前,社交媒體上甚至會看到不少如「中國運動員不關我事」的評論。這種轉變,比起任何上街遊行、週末打擊水貨客等行動,更能反映出一個廣泛本土意識的提升,香港人更加重視香港人的身份。
香港人本土意識提高

這是否意味著中港難以再融合,昔日的身份認同感不能復再?倒也不一定。今屆奧運中,要數港人最關注的幾個中國運動員,非數孫楊、傅園慧和林丹不可。三個人同是頂級運動員,但一個卻被不斷恥笑,另外兩個卻深受愛戴。重點其實不在他們場內的表現,而是場外的對答和所呈現的形象。一個囂張跋扈,非要以壓死對方不可的態度說話。另外兩人卻謙虛有禮、努力直率,不論左中右派別,都對他們喜愛有加,不再有中港之分。其實,這不正正反映了香港人受軟不受硬的性格嗎?你氣勢愈強,態度愈硬,香港人的嫌惡情緒便愈高。中央若想做到真正的中港融合,不妨從奧運中找點啟示,香港人其實沒想像中的倔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