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政府月前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撥款4.8億元成立培育師資獎學金,為有志投身教育專業的尖子中學畢業生,提供每年不多於30萬港元資助,負笈海外知名大學,回港後須執教鞭最少兩年。建議甫出爐便受學界批評,主要理據是有潛質的教育人才並不一定是傳統尖子,獎學金吸納的人才不一定能成為未來的教育專才。其次,尖子回港後「捱苦兩年」便可另謀高就,難以確保獎學金能提升香港整體師資質素。

 

更重要的是,投放大量資源鼓勵尖子們選報海外教育學位,變相否定本地大學在教師專業培訓所作的貢獻。大眾一直存有錯覺,以為海外培訓的教師全然適合本港莘莘學子,其實本地的師資培訓已累積多年寶貴經驗,對有志成為教師的尖子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適合香港官方課程的教學法、到本港教育(Schooling)特質以至教育政策的研究,筆者深信本地的教育學位定必能培育優秀教師,反之海外的課程恐怕未必能具備上述學習條件。

 

固然,海外學習經驗亦有其價值。如教育局早前指出,社會大眾期望語文科教師具有沉浸外地生活的經歷,而海外大學的學術研究質素甚佳,教師往海外進修有助提升教學質素。筆者認同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提到需要新思維提升師資質素,然而將此新思維押在年紀尚輕的尖子身上,獎學金能否用得其所尚且言之尚早,當局又如何保證尖子領取獎學金後,將來繼續有志於從事教育工作?

 

局方如此盛意拳拳以鉅款獎學金招徠,有論者指可投放在其他教育項目,如推行免費幼稚園教育,但筆者認為設立獎學金仍有其價值,只是新思維需要可持續性。以美國培訓醫生的經驗為例,有志從醫者需要先取得學士資格,待心智更成熟後方可接受醫學訓練。尖子獎學金可改為資助已獲得本地教學資格的優秀畢業生或在職教師海外進修,而非讓文憑試的尖子負笈海外。如此一來,獎學金才能夠真正提升香港整體的師資質素,讓對本地教育有確切理解及堅定志向的準教師,或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有機會往海外進修,同時鼓勵文憑試成績優異的學生選報本地大學教育學位,提高取錄學生的質素。

 

將獎學金給予已有明顯志向的優才,相比純粹「利誘」尖子更有保障,這種甄選方式同時能吸引尖子選報本地教育學科,使之具備於本地教學的重要條件。還望局方正式推出獎學金前謹思慎行,勿因本地缺乏專才而藥石亂投。

 

周達榮

 

 

刊於2013年4月21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