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的台灣移民潮

05/08/2015
羅煒婷 張進樂

台灣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數字顯示,港澳居民獲台灣居留許可的人數,由2011年接近2,500人,上升至2014年接近7,500人,升幅達三倍之多。無可否認,台灣這個小島確實有使人著迷的條件。不少憧憬移民到台灣是為了當地的慢活。在香港,工作是為了生存;在台灣,工作是一種生活。不少香港人看透了拼搏一生換取首期,倒不如在台灣開個咖啡屋,細味人生。而,政治生態則是另一重大誘因。2014年底的雨傘運動見證了香港人在今天的後物質時代下對心靈價值、社會道德的追求。愈來愈多懷抱自由民主理想的香港人希望在能普選總統的台灣追尋人生的新選擇。

香港不令人稱心,便到台灣過活,以為移了民便可以解決一切煩惱,如此的想法是否過份天真?到底,香港人對台灣那種遠離繁囂、富人情味的想像是夢想,還是妄想?而,抱住如此心態去移民又是否恰當?

港人必須了解,台灣終究也是一個獨立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民眾同樣面對競爭、失業、通漲等問題的困擾。過多的美好想像,難免不切實際。學位貶值、台灣青年失業問題嚴重,是全國失業率的3.2倍。就業困難,搞生意又會否是另一條出路?不少港人夢想開咖啡屋或茶館,但現實是,在台北每個角落都有咖啡店,而且還有大型連鎖店的競爭,光是星巴克在台灣就有240間分店。在海邊當一所時尚咖啡店的老闆足以糊口,彷彿是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橋段。

香港樓價高企,往台灣當業主收租如何?《號外》主編兼聯合發行人張鐵志指,不少香港人有意到台灣當「包租公」、「包租婆」,因為香港的房子租金都非常高,他們以為在台灣一樣可以收高租。但現實是,台北市、新北市比較外圍的房子租金,平均二十坪租金只有約台幣一萬元,即約700多呎單位只能收到2504港元的租金,怎足夠應付生活開支?

不少香港人敵視來港爭奪資源的大陸人,指他們對港沒有貢獻。同樣地,香港人總在說台灣的好、香港的不好,卻絕少見香港人訴說自己能如何與台灣人共同建設台灣。單單想享受別人努力建設出來的成果,那香港人豈非自打嘴巴?每個地方的人都歡迎與本地人共同創造資源的移民,而非瓜分資源的外來者。咖啡廳、餐廳或服裝業、手工藝都是台灣已接近飽和的本地生意,香港人應善用特有的國際觀,盡量開拓國外市場,而非和當地人搶生意。

追求生活品質是人之常情,但移民不是唯一的辦法。真正視香港為家的人,怎能忍心背棄自己的土地,以他方為家?東西壞了,就該修理;把壞了的東西留給別人,自己跑去用人家的東西,是否合乎情理?社會參與、成立倡導型智庫、深耕细作的學術研究等都是改變香港的實務、可行的出路,也是作為香港人的責任。離開是一件容易不過的事,留下來,願意挺身為香港社會作出承擔才是一份真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