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國名事件反映質素問題?

16/09/2021《HK01》

朱兆麟

近日特首出席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身後大螢幕錯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寫成「中國人民共和國」,引起輿論嘩然。為何特首辦竟會犯下如此「低級錯誤」?可能涉及內部程序出錯,甚至是公務人員質素問題。
需要專責人員統籌新聞及公關工作
政府凡是對外發佈的刊物、宣傳品、文書,各部門均有嚴謹程序,通常由負責的各級公務員甚至是部門主管,多重過目,無問題才「出街」。今次面向公眾的背景板文字出錯,是否有人「流水作業」式批閱,未有嚴謹校對?而記者會現場,有多名人員在場,包括特首辦員工、新聞主任等,為何會無人發現問題?近年政府對外的新聞稿、告示出現錯別字情況有上升跡像;有人批評今次事件中,在場人員以「打份工」作風被動處事,只顧忙手頭工作,未有互相「補位、提場」。甚至有外界質疑,會否是外國回流的「番書仔」,真的連國家名也不熟識?
要防止同類事件發生,首先應檢討目前流程和架構。自特首取消新聞專員一職,失去了統籌對外新聞工作及活動的「大內總管」,影響了工作的條理和效率。即使不重設新聞專員,也應於重要活動時安排高級的新聞主任「政出一門」地統籌工作,包括就校對程序作最後把關。
建議考核反應速度與觀察力
另一方向是從招聘及培訓入手。政府聘用文職公務員,包括行政主任、政務主任,甚或政治問責官員,一向重視語文能力,故挑選出不少來自本地甚至是海外名牌大學、語文能力優秀的精英,但卻未能分別出應徴者的處事態度、觀察力,加上招聘筆試題目集中本地民生議題、書信公函,未能考核其國情認知、政治識見。未來招聘應引入更多元化的評核指標,例如仿效港鐵招聘車長的做法,安排考核觀察力、反應速度的測驗;其次,亦應加入涉及國情、港情基礎認知的題目,使評核更多元化,更能貼近公務工作的實際所需,避免因「獨專語文」產生「高分低能」的公務人員。
特首於年初表示,會爭取年內設臨時公務員學院,政府可善用學院作為平台,與各界合作,包括與大專院校、智庫、政黨等合辦國情、政策行政、公關應對等實用課程。特別是過往本港公務員着眼於本土事宜,規劃發展也着眼本地,欠缺國家視野。當局可安排內地官員參與制訂有關課程,使本港公務員認識內地國策,包括十四五規劃、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例如加快發展新界北,與深圳發展互相配合,跟上「國家速度」。
原文鏈接:https://opentalk.hk01.com/story/6142f1ab2bed9f00170e3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