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從的中產家庭?

04/09/2013 《成報》
劉讚儀 朱兆麟

近期,各界不斷討論扶貧委員會在九月公佈的貧窮線。無可否應,訂立貧窮線確實能針對貧窮階層人士的問題,再制定措施,資助貧窮家庭。這個貧窮線的訂立引起低下階層的正面迴響及反應。那麼,中產的指標呢?同樣而言,中產人士和家庭的指標也十分重要。政府對中產人士的關注及提供的社會福利不足,令他們所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多。某些學者認為月薪二萬至五萬元的收入為中產人士。然而,在階級層面上量度中產,則要考慮收入,資產,社會地位及權力,更多的因素。

不論採用任何衡量中產的指標,中產家庭的需要及訴求實在不容忽略。根據香港統計處資料,在2011年,香港有一半人口都屬中產人士。他們默默耕耘,為香港付出,卻缺乏向上流動機會及保障。每天辛勞工作過後,還憂慮住屋的開支、子女的生活、教育開支等。每月扣除開支後所剩無幾,有誰又能體會他們的辛酸?有些中產家庭面對「上車」的目標更遙不可及。面對財政上的壓力及缺乏社會保障的情況下,中產家庭的怨氣滲透社會不同角落,成為帶來未來社會不穩,隱憂的一群。

筆者建議,香港統計處或其他研究中產的機構研究中產家庭的生活狀況,再而訂立一個屬於中產的指標。這些研究可透過問卷調查,找出中產家庭的恆常開支及收入。透過統計數字,訂立一條中產線,方能制定協助中產家庭的政策及福利。

其次,政府和房屋署可推出一些「中轉屋」,作為中產家庭置業的踏腳石。高昂的樓價及租金使中產人士在置業問題上舉步維艱。資助中產人士租住政府的「中轉屋」,既能減輕他們租樓的開支,另一方面,讓他們有多餘的金錢作儲蓄。在未來樓市稍微回落時,再以個人儲蓄購買房屋。有些學者建議香港效法新加坡興建一些好像她們的「組屋」,使香港的中產人士有能力「上樓」。完全把「組屋」的模式搬至香港推行是不可能,因新加坡與香港的管治及市場管理模式南轅北轍。筆者認為港府可參考新加坡房屋資助模式,資助中產人士租住「中轉屋」和容許以一定數目的強積金/公積金作為首期及支付部份樓價。除了能針對協助中產人士逐步置業,長遠也能壓抑樓價及租金。

中產家庭的問題逼在眉睫,若港府還不及時制定政策,協助他們,其管治威信便會逐步受到影響,導致社會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