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糖衣的窮中產」

18/09/2013 《成報》
鄭美君 朱兆麟

鑽石型人口結構的香港社會中,單是中產就估計佔全港勞動人口的六成,毫無疑問是社會經濟生產力的中流砥柱。這群人納稅多,但又沾不上福利網邊緣,所以當中有不少剛剛好「踩」在貧窮線上的,就順利成章變為「窮中產」了。

根據一些研究中產組織的資料,一般個人月入1萬5千至3萬元、家庭入息2萬5千至5萬元就會被定義為中產。除了收入,全球普遍衡量中產的指標,還可以從年齡及學歷水平、職業的穩定及專業性、居住物業、消費模式和品味價值觀進行界定。本地機構亦曾針對中產家庭進行一項調查,發現他們的支出七成用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其餘作儲蓄用途。日常生活支出當中,供樓開支就已經佔了個人收入中位數的四分之一。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雖增長放緩,然而反映每月平均開支達18500至32499元住戶的乙類消費物價指數持續增長,按年上升3.9%。如此物價、樓價高昂的時代,難怪在財政預算案接近「零」資助的納稅中產壓力沉重,生活迫人。

中產之路崎嶇難行。年輕時他們不少是靠自身的努力攀升社會階梯;終於中產成了,在實現置業、結婚育兒等人生目標時卻到處碰壁:節衣縮食成樓奴,惶恐失業減薪,還要擔憂樓市泡沫成負資產;左擁妻右抱兒,卻整日擔憂下一代的教育和出路;日夜拚搏積勞成疾,又要應付龐大醫療開支。因此他們期待政府會正視其需要,在房地產、教育、醫療等重要議題給予適度援助或退稅,惜近年的財政算案仍未能令這個階層受惠。的確,現實中又有多少中產可以好像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般有閒情看法國電影「品味」咖啡呢?

中產是夾心階層。三文治不能欠缺中間的餡料,正如社會的穩定和長遠發展需要這群默默耕耘的中產人士支撐。倘若貧富懸殊繼續惡化,香港社會依舊朝着M型的兩極走,這群窮中產終會透過社會行動和政治參與表達訴求,反而對政府施政構成挑戰及壓力。因此筆者有以下建議:一、資助有關中產的學術研究,就其開支模式及生活質素辨別及歸類有不同需要的中產,以提出針對性政策;二、擴大關愛基金的受惠階層或設置類似的中產基金,為窮中產提供經濟援助,如按居住物業樓價提供置業津貼、根據家庭負擔向計劃留學的中產學童給予助學金;三、發放「消費券」,令中產享有看電影、旅行、在高級餐廳用膳等相應娛樂,不用為儲蓄而放棄所樂,且能紓緩壓力。只有正視問題,香港的窮中產才不用做「無腳的鳥兒」終日勞累地飛,可以真正放鬆、落地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