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中產尺子的刻度

04/11/2013《資本企業家》
朱兆麟

一個社會要談論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必先有一定的穩定性。儘管特區政府經常強調機會平等,但資源分配不均的確是一個棘手的難題,要平衡各階層的利益、滿足其需要以達致社會和諧殊不容易。特別是因財政預算案而受人注目的中產階級,多半自食其力來抗衡宏觀經濟及社會政策的風高浪急。這群人口所起的社會維穩力不容忽視,對香港發展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因此當局是有必要正視其價值和需要的。

七十年代前的香港社會階級仍屬兩極化,貧苦大眾佔多數,只有少數華人精人和家族能夠在權力資源上擁一席位。民生不堪加上六七暴動的發生,令港英政府有意增加社會福利以達維穩作用,推廣普及教育及興建公屋以穩定人口。於是,青年人有機會沿著社會階梯爬,促進各工商業及其他新興服務業的發展,一群受過教育、有穩定職業的「新中產」因而誕生,香港社會階層結構的三個組成部分就此成形。中產階級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分工轉變而擴張,最終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助力。

中產的涵蓋面廣,夫婦擁專業職位、家庭收入可觀但撇除供樓開支、子女教育費後入不敷支可以是中產,未算富翁但有餘錢購置新音響、細味紅酒亦可以自稱為中產,觀感各異。但總的來說,一套的中產量度標準每每包含其入息、職業、資產等客觀因素,例如有一份全職且收入穩定的工作、屬於管理層級或其他具備專業技能的工種、居住在中上住宅如私樓居屋等等。由於中產身分主要是建立在個人的文化和社會資本,憑藉其獨特才能以確保其職位不會容易被他人取替,連帶其資產、福利保障都相繼受保護,故此他們同樣重視下一代教育及文化資本的傳承,使家庭內的生活質素能夠延續。亦因為這些文化和社會資本給予他們優越感,所以對消費和享樂有一定的需求。這正正就是中產的特別之處。

雖然這個階層的人口上下流的助力不多,相對地較穩定,但其多樣性的組成部分有來自其他階層的,所以階級組成的凝聚力和意識上比基層和上流社會弱,在爭取階層權益上多屬於沉默的一群。然而近年中產議題的談論、關注團體的冒起,反映出這階層的權益已受到挑戰。稅交了,政府卻依舊缺乏在政策及財產預算案上的支援。首當其衝的是徘徊在中產階層的邊緣人士,他們應付完日常開支過後的剩餘資金所剩無幾,生活質素日漸下滑,終於人們又談論起移民潮來。的確,移民的多為具專業技能的中產人士,倘若香港流失了這群專業人才,長遠來說將會對本地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構成不穩定因素和負面影響。

有見及此,在處理中產這階層的定位及問題上,政府和僱主必先根據中產以上的特點來對症下藥。適逢扶貧委員會制訂貧窮線,當然社會上超貧戶要重點援助,但在職貧窮議題亦宜及早留意。特別是所有津貼福利扣除後可動用資產的計算,更切身反映草根邊緣的中產境況,當局可考慮加強針對性住屋和教育的援助。而企業內中產人士眾多者可考慮給予適度的房屋津貼、消費優惠(電影、餐飲、泊車)或員工家庭的旅遊觀光團等,抒緩家庭內部經濟壓力之餘,又可令員工們放鬆身心。

社會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階層組成,要達致和諧必須尊重彼此,切勿忽略某類人士的需要。有許多中產家庭,雖然掛著「中產」這惹人羨慕的名字,但生活實際情況確實有苦自己知。時在變,人在變,政制要因時制宜才能令社會有衡發展。今後中產的出路如何?仍有待我們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