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下的社會及個人挑戰
11/06/2013 《成報》
蔡柏熙 羅璐瑤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據指出,到2041年,香港65歲以上人口將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步入嚴重的社會老齡化階段。在談「老」色變的今天,許多社會人士、學者都試圖尋求有效方法以應付勞動人口下降和社會負擔加重給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縱觀國際上眾多國家政府應對人口老化的政策機制,台灣、日本和新加坡都已經走在老年政策研究的前列。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在改善長者生活、居住、醫療保健等方面所作的努力還稍顯不足。亦有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在醫療硬體設施及人力資源的投入上還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等侯時間長,診斷時間不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在香港社會飽受詬病,特別是長者居住較集中的黃大仙區等,其醫療服務更顯短缺。在長者護理方面,雖然部份長者已轉移到內地養老,但本港在此方面的壓力仍未減少。政府和私人機構可以借鑒日本在長者護理方面的相關經驗,實現真正的按需護理,合理規劃資源,改善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
除了政府和社會的努力及投入,家庭的關心對長者提高生活品質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近幾十年間,香港社會的家庭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從家族式的大家庭結構過渡到核心家庭式的小家庭結構的過程中。如何保證逐漸老去的一代人在更為獨立和繁忙的子女身上獲得情感支持,值得年輕一代深思。試問自己,你多久和父母通一次電話?你多久未有回家看望獨居的父母?你是否給予他們情感上的安慰?處於巨大社會壓力下的香港人,往往忽略了「百行以孝為先」,以為經濟支援可以代替情感關懷,卻忘記了長者最關心和需要的並不是每月有多少生果金,而是與後輩同享天倫之樂的時光。
筆者認為,人口老化對於香港乃至全社會來說,不僅僅是社會嚴峻的挑戰,也需要我們個人的反思。重要的是要在滿足長者的生活所需的前提下,推動社會整體的孝順及長幼共融風氣。現今社會所宣導的「活力長者」概念正是重新定義了「長者」,「長者」不應只給人暮氣沉沉,缺乏活力的印象,也可以是精彩絕倫,活力四射。提出「活力長者」的概念旨在鼓勵全體市民參與起來,營造充滿關愛和活力的社會、家庭氛圍,讓長者充分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