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常慘案之後

13

 

過去一段短時間內香港發生兩宗倫常慘案,被傳媒日夜追訪下,公眾都明瞭事件的始末均與兩個受害家庭的關係矛盾有關。筆者當然希望社會走出這種負面情緒,但我們既要跨過悲痛,更應進一步思考如何避免未來更多的慘劇。

 

固然,大眾可以歸究問題為個別家庭「難唸的經」,但兩個受害家庭的結構和問題均是普遍於一般家庭。兩名主兇雖然年紀相差十年,但據報同樣有著所謂「宅男」的生活習慣,多沉迷電子遊戲,與父母缺乏溝通且偶有衝突。年輕人依賴父母在房屋,衣食住行上的經濟支持已是普及的平常事,子女一方認為父母的支援是應當的,而父母則對子女缺少自立能力常有不滿,從而引起糾紛。筆者希望公眾在驚訝事件駭人程度的同時,更應冷靜了解近年社會的經濟、人口結構變化對家庭關係有何影響,如何導致使跨代矛盾增加。那麼就此宏觀的問題,政府又如何由政策切入解決問題呢?

 

第一個政策角度便是人口老化對家庭關係的影響。理論上我們知道財政上照顧年老父母的壓力,但許多時候關顧父母的心理壓力其實亦很大。撫養比例的失衡暗示將來的年輕一代將要花更多的時間及心力照顧父母。當然,這是子女的天職,但過度的壓力或會製造更多家庭矛盾。政府對此的行動不應只是加大扶養免稅額,更應從實際角度推出更多便利子女照顧父母的政策,例如加強社區支援長者生活及醫療服務,加強對基層家庭的支援,未雨綢繆。

 

第二個重要的啟示便是有關家庭關愛﹑鄰里互助的文化。慘劇後有政府官員呼龥大家守望鄰居的家庭,不要讓問題家庭超越臨界點。我們雖不時能看見政府的宣傳片段,希望教化市民「愛家人﹑愛鄰居」的大道理,但在生活壓力迫人的香港社會,市民在關注自身生計都十分費神,又何來閒情建立睦鄰關係?自新政府上台後常有輿論談及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可作為香港的榜樣,一個好例子是當地公共屋苑在軟硬件的結合,有許多公共空間讓鄰舍共同使用,建立互助關係,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許多新加坡人辦喜宴的地方是屋苑社區會堂,請的賓客不少是鄰居好友。這些例子在香港雖近乎天方夜譚,但筆者期望當局可多參考各地做法,思考更實在的措施以加強鄰里互助精神。

 

 

陳啟祥 李海情

 

 

刊於2013年03月29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