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回收的機遇

532

 

香港平均每天棄置3500噸廚餘,全年回收量就只有600噸,即回收率不足0.05%。廚餘不像金屬、廢紙等可回收資源,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亦可在本地回收後運回內地處理。除非特區政府決意全力推動,以政策和補貼彌補廚餘回收經濟誘因不足的問題,然而直至本年5月發表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下稱《藍圖》)顯示,未來十年香港不會推行大規模的廚餘減廢和回收政策。廚餘政策將要再停滯至2022年之際,擴建堆填區爭議成為政策發展的轉捩點。

 

香港難以接納堆填成為主導政策

本港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將於未來數年陸續飽和,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擴建堆填區撥款困難重重。由於市民的強烈反對,政府自行撤回新界東南堆填區(將軍澳)的申請,東北堆填區和西南堆填區(屯門)的在立法會中止討論。事件證明耗用土地作大規模的堆填,必定面對社會巨大阻力,政府必須大幅減低堆填區的規模和依賴程度,才有望換取社會支持。廚餘佔堆填區廢物棄置量達44%,要有效降低堆填區飽和速度和規模,大幅減低廚餘棄置量是必須手段。因此,在回應擴建堆填區反應聲中,當局指政府未來興建的廚餘處理設施,每天可處理600噸廚餘,即現時一年的回收量。

 

把握商機 締造三贏

多年來廚餘回收都停留在試驗階段,沒有廚餘處理廠這項終端設施,回收回來的廚餘亦無從再造成資源。每天600噸回收量,為香港減低了堆填區的污染和社會成本,同時可為飲食業和環保回收業帶來龐大商機。近年本港食物材料價格上漲,工商業廚餘棄置持續上升,飲食業廚餘可彌補部分食材開支,大型飲食集團可透過積極參與回收,建立企業正面形象,亦可售賣廚餘增加收入,屋苑則可用來補貼管理費。此外,有異於98%金屬和紙張廢物運回內地處理,廚餘回收再造的全部過程,必須在本地進行,政府負責興建地區收集站和大型處理廠,營運則成為不同規模企業的商機。由管理公司收集廚餘,到地區收集站進行人手分類,海路和陸路的廚餘運輸,以及小型廚餘機的設計和銷售,何謂商機處處。

 

「機會是靠給有預備的人」,港府興建廚餘廠正在招標階段,直到投入運作仍需數年時間。現時是投資者進行規劃的適當時機,可在廚餘廠正式運作初期就能分一杯羹。當然,因應廚餘的易腐性會有相對較高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投資者宜先訂立相關的監察標準,確保一切的資源投放符合政府的政策要求。

 

朱兆麟 郭芙蓉

 

刊於2013年07月26日星島日報[/highligh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