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敬老應釐清 公帑運用要精明

This photo taken on June 28, 2011 shows

現任特首梁振英早於其競選時指出應在現時在現行高齡津貼(生果金)計劃的基礎上,增設一項長者生活津貼(或稱特惠生果金) ,為有需要的長者,經簡單的入息及資產申報後,每月提供約雙倍($2,200)的津貼。現行的高齡津貼計劃則保持不變;縱觀現時爭議不外乎兩點,長者生活津貼 (下稱長津)的目的和引入資産審查制度的必要性。

 

針對第一點,長津的意義在於填補現時長者退休保障的夾縫。現時長者退休保障主要有兩種,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和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前者的目的在於「敬老」,相較長津的「扶貧」有欠針對性;後者則只著重於生活困難的家庭,忽略自給自足人士的需要,政策涵蓋面不足。故此長津正正能顧及已有政策的漏洞,使長者退休保障更臻完善。

 

不過,縱然能完善長者退休保障,我們亦須黑白分明。既然生果金的目的在於「敬老」,而長津的目的「扶貧」,那我們就應以政策目的為本獨立處理,斷不能混淆視聽。如此看來,長津的問題不在於其目的孰「敬老」,或是「扶貧」,而是在扶貧的政策目的為前提下,長津是否一個最適切的公共政策呢?

 

爭議的另一層次,在於引入資産審查制度的必要性。政府早前提出長津將引入資産審查制度,惹來社會各界猛烈抨撃。不過我們在紛云的意見亦不難順藤摸瓜,梳理出核心議題--公帑運用。政府指出若考及人口成長的趨勢,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的人數在二十年內會由現在的98萬人躍升逾倍至216萬人,至2041年更預測達到256萬人佔香港人口3成。與此同時,香港的勞動人口將於大約2020年開始減少,納稅人口亦會隨之減少。故此,政策應考慮公帑運用的可持續性。

 

不過,若引入資産審查制度,長者亦可以資産轉移的方式逃過審查,另外資産審查制度又會產生額外的行政成本。這亦涉及公帑運用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兩害相衡」的論爭,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取其輕」,令公帑用得其所。

 

完善長者退休保障,令長者老年生活安穏已是社會上的共識。長津的爭議固然能促進社會上的意見交流,不過我們更應認清爭議的本質,究竟長津是否最能幫助貧困的長者的公共政策?若然,在額外的行政成本和政策的可持續性又應如何取捨?要不然,又有否更佳方案去塡補生果金和綜援的政策漏洞呢?這才是我們應該集中討論的議題。

 

黃俊安 蔡柏熙

 

 

 

刊於2012年12月03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