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應客觀 中策組應撥亂反正
17/12/2012 《星島日報》
朱兆麟
中央政策組一直是香港政府公共政策上的顧問及研究機構,主要負責政策研究、起草每年的施政報告及了解分析社情民意。中央政策組一直是特首及其問責團隊的幕後智囊,少有高調參與社會上的政策討論。然而,中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近期的多番言論及決定,引起了社會廣泛議論,他先是公開指出中策組是「政府工具」,自成立以來從來都「不是獨立及中立」,並要發動「輿論戰」,鼓動民意支持政府施政;然後提出相關法定機構和諮詢組織人事任命建議前,應先知會中策組全職顧問高靜芝;最近更向研究資助局收回每年2000萬元的公共政策研究撥款審批權。
一個研究機構,其研究的重要價值在於其客觀性。客觀性是指在研究的過程中,從形成研究問題、設計研究方法、蒐集研究資料,以至總結研究成果,不加入任何的立場前設,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例如一個有關政府應否推行廢物徵費的研究,並不可能以政府應推行廢物徵費為前設,只提出政策的優點,反駁政策的缺點,又不提出考慮其他可行的選擇。客觀性會影響研究的精確度,簡單例子就是,搜集資料的客觀性將影響研究結論是否準確,因為在資料搜集時,若資料來源方面出現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分析出來的現象或觀察結果將會與真實情況有很大的差距,研究的可信性將大大降低,整個研究結論亦失去參考及應用價值。
中央政策組作為政府施政時的重要顧問,政策研究是其主要工作,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一個失去客觀性的研究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而即使其結論有參考價值,亦會喪失對市民大眾的說服力。由此可見,中央政策組若要保持其作為研究機構的角色,而不是淪為政府的政治公關,就必須重新確立研究的客觀性,以說服市民大眾其研究的可信性。如由邵先生所領導的中策組決意要參與社會輿論,鼓動民意支持政府政策,其職能將會與政府問責團隊的工作重疊,而政府施政亦會失去一個具高學術水平及公眾認受性的研究支援。
當然,除中央政策組外,香港社會亦存在着不同的研究中心及智庫,為香港的發展出謀獻策。筆者非常認同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先生早前的看法,就是香港政府及各界社會賢達應大力支持民間智庫及研究中心的發展,投資知識,鼓勵不同的政策範疇上客觀而深入的研究計劃,在多方面向政府施政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以補足政府在制度設計影響下較為短視的缺點,支持香港社會理想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