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本港藝術發展的反思

5

 

筆者於週日參加了一年一度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發現香港對於藝術熱衷的人為數不少。香港的藝術發展由始之終都是極具爭議性的議題。譬如討論得熱火朝天的西九發展,政府面對了許多批評,主要在於其對藝術發展的商業化處理,以及其忽略培養本地藝術家的政策,均引起各方負面的評價。

 

面對眾多的批評,香港藝術發展又會如何發展?筆者看來,香港政府所採取的政策,往往仍以經濟發展為先。儘管經濟發展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固然重要,可是我們也藝術的獨特性在於,當我們將其與利益連接在一起以後,便喪失了藝術的本質。歸根究底,這到底是否僅僅為香港政府的問題,仰或普遍香港人的問題呢?是否香港人本身便習慣並麻木了一切行為都是要有目的性?因此,筆者認為,民眾對於政府的批評固然有理,卻同時應該退一步思考一下,到底香港人本身習慣思考模式是否不適宜本土藝術發展?

 

事實上,政府除了西九以外,也有推廣各樣的藝術節目,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法國五月藝術節,香港藝術節等。但是,這一類活動,始終是小眾娛樂,而大部分的香港人仍然不是把焦點放在樓價/股價上,就是放在追求名牌這類虛榮感上。因此,筆者質疑,到底香港藝術發展的困難性,到底源自於政府還是香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

 

西九龍文化藝術區的發起,源自董建華先生在《1998年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宣布的大型發展計劃,是為了發展一項集文化、藝術、潮流、消費及大眾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文化主要場地,核心設施包括劇院、博物館、演藝場館、劇場及廣場等。其主要目的包括提高香港文化的水平和世界地位。筆者認為,當藝術發展聯繫到任何的政治因素時,便難免會變質。而根據施政報告中所提及的關於西九的目的,相信讀者也意識到其對於香港國際地位的重要性。因此,西九集中於發展大型節目,而非本土藝術是難以避免的事實。

 

筆者同意香港政府在發展西九的過程中,的確缺乏了適當的方向,但是,同一時間,我們均需要反思,到底是否香港人本身最基本的心態過於利益化,而不適合藝術的發展呢?

 

陸詩

 

刊於2013年06月03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