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二進一的民主之路

23/06/2015 《星島日報》
張進樂 朱兆麟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八日,政改終於正式被否決,時間彷彿回到十年前《二零零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零八年立法會產生辦法建議方案》被否決的一刻…歷史的巨輪正在不斷轉動,五年後的政改方案是否真的會如一眾泛民主派所言方案最終會有違反「八三一」框架的可能,還是到時候各個尊貴的議員才認清政治現實,選擇認同框架下的優化方案呢?又如果,當初泛民主派沒有在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否決當時的政改建議,平行時空下的香港民主之路又會不會比較暢順呢?

香港的政改之路向來荊棘滿途,源自於建制派和泛民主派長期存在敵我心態。加上,在後佔領時代,藍、黃陣營的壁壘分明更令一眾泛民議員無法安心地提出優化方案,為政改方案投下贊成一票。而,社會的分裂狀況更令兩大陣營內各個政黨均不敢輕舉妄動,生怕「華麗轉身」不成,反成為下屆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被追擊的犧牲品。明顯,到了這一步,議員們對自身仕途的考量已凌駕對香港整體利益的考慮。二零零五年,經歷零三七一遊行以及區議會大捷的鼓舞後,泛民主派抱有一套只寄望下次政改能一步到位的心態,沒有把握「寸土必爭」的機會,作出了政改歷史上第一次的「綑綁式投票」。可是,現實沒有如他們所願,二零一零年泛民主派有份支持的《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之改革建議,當中不少地方基本上與二零零五年被否決的方案完全相同。在客觀效果上,香港的民主之路整整延遲了五年之久。

需知道,普選立法會的前題是普選行政長官,因為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均不可能接受行政長官的民意認受性遠遠低於全體立法會議員。換言之,否決政改方案,除了意味二零一七年沿用一千二百人的小圈子選舉產生行政長官外,更是意味著二零二零年無法全面普選立法會。香港人是得、是失,顯而易見!其實,在香港分裂的社會局勢下,政改方案在政治現實上已無法做到一步到位,香港的民主之路無疑正循著「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理論作出制度上的演進。因此,基本上除了武裝革命外一切的變革無可避免地均屬於漸進式的。所以,如無意外,下一個五年的政改方案又會跟現在的沒有什麼兩樣,因為我們已又再一次錯失「寸土必爭」的最佳時機。香港的民主之路每五年方有一次「進步」的機會,倘若我們還繼續選擇「逢二進一」下去,套用一句網絡的名言,普選或許真的要等到「二零四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