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廚餘 刻不容緩

20/05/2013 《成報》
潘綽文 楊穎欣

減少廚餘及廚餘處理是最近的社會熱門議題。在香港,廚餘佔都市廢物中的四成,而當中更有三分之二的來自家居,數字實在驚人。縱然整體社會要達至零廚餘的目標並不容易,但筆者認為透過更全面的政策配合及加強教育,廚餘問題將能進一步改善。

現時香港各界正舉辦不同減少廚餘的活動,而政府在此議題上亦擔任主力推動者的角色。例如由環境保護署提倡的「屋苑廚餘循環再造項目」及「廚餘循環再造合作計劃」,政府調撥了資源鼓勵商戶和家庭收集廚餘,繼而加工處理成為有機肥料。活動故然有效減少廚餘,然而在農業式微的香港,市面對有機肥料需求卻也不高。若貿然把上述計劃推廣至全港,則我們最終只會產出過剩的肥料,對環境繼續造成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政府在推行減低廚餘運動時,當務之急是發展廚餘處理技術,把廚餘轉化為更多元化的有用資源,解決回收產業鏈上的再造產品市場問題,推動廚餘回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筆者認為政府更需要制定更有系統性的廚餘處理政策。以韓國為例,其政府建立了一套全國通用、用者自付的處理系統,成功由政府統一處理廚餘。上述例子對香港啟示是,在舉辦獨立且短期的活動之餘,政府可投入資源發展長遠及全港性的政策處理廚餘,並由政府主導及管理,透過設立完善的系統,筆者相信香港零廚餘的目標將更有望達到。

除了推出更全面的廚餘處理政策外,公眾教育是另一需要發展的範疇。以長洲的「食.環園」計劃為例,活動能夠成功推行,事前的教育工作功不可沒,因而居民都願意配合計劃而將收集的廚餘特別處理,整個計劃由推動者而至市民的參與都是自發的。以上例子說明,減少廚餘除了需要政府政策推動,更需要社區及個人的投入及配合。

在個人層面,我們亦可為廚餘問題出一分力。在外出用餐時,我們根據自己的食量,一聲「少飯唔該」便可以減少浪費食物。另外,我們亦可自備購食物盒,帶走剩餘的飯菜留在稍後食用,既環保又省錢。當然,我們亦可多參與各大小回收廚餘的活動,支持本港的廚餘處理。

筆者相信,透過更全面的廚餘處理政策及教育,加上市民的主動參與支持,在各方面的配合下,香港將可達到零廚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