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派糖」已成慣例

11/03/2013 《成報》
黃英健 蔡柏熙

自上月27日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佈後,民間充斥著各種批評、反對聲音:多個政黨均要求預算案推出更多短期抒困措施,俗稱「派糖」,亦有不少批評者指政府只懂「派糖」,而忽略了長遠及治標性的改革,枉費了今年錄得649億盈餘的契機。

筆者固然更認同後者的觀點。香港經歷了多年保守理財,經濟、政治、民生等的發展進步不多,其中欠缺的正正是長遠的規劃及投資,致令社會在不同方面都停滯不前,逐漸失去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優勢。在慣性的「派糖」措施下,我們已被寵壞,早已由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更快,轉為追逐眼前派發的糖果。每年一度的「派糖」預算案,市民皆是吃前滿心期待,吃後大呼不夠,大喊:「誰搬走了我的糖果」。

當「派糖」已成慣例,這是我們香港人面對的實況。然而,想想當年香港的高速發展,依靠的絕對不是政府每年的小恩小惠,卻是政府辦好基礎配套,把跑道修好了,再讓社會各界積極而進取地全速前進,才能一馬當先,讓香港於國際上站於極具優勢的地位;可憐當今我們這群兔子,幾年來被圈養慣了,早已失卻了當年的鬥心,反而只懂爭取眼前的小小甜頭,這比因實力不夠而失敗更為可悲。

要怪責政府嗎?不。那就是市民的錯?皆非。這個情況是社會變化及互動的結果,既然惰性已成,再追究責任誰屬早已沒有甚麼大意義。當今要著急的,是如何改善,如何撥亂反正,讓各界精英重拾自信,帶領社會積極進取,而非只懂埋首批評政府糖分不足,因為這是重點錯置。

政府的角色無疑是社會進步的促進者及推動者。但在選舉政治的催化下,市民越來越傾向要求政府為市民的短期利益做這樣那樣,而政府為了得到民望,亦無奈地要集中於小修小補及對基層市民的短期恩惠。雖然現時有更多人會質疑和批評政府沒有長遠政策,但在這些論點沒有更大的社會共識支持下,就只會造成更大的矛盾使政府進退兩難。

社會的長遠規劃,不僅需要政府提供有效有遠見的計劃藍圖,更需要社會大眾的普遍支持,甚至是面對困難時的忍耐及決心,不能只重視短期利益,忽略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但面對現時市民對短期利益的普遍期望,究竟誰可以逆轉這個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