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貧窮線走—在職窮中產苦況如履半空

09/09/2013 《星島日報》
鄭美君 朱兆麟

香港首條貧窮線將於下月底一錘定音。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領導的扶貧委員會經過連番會議後,結果應該一如外界所料,以家庭入息中位數五成來劃分貧窮人口。這套標準一直為學界及外地認同,若採用亦有其可取之處。不過,筆者認為,此線只應視作一個起步點,要真正做到全港滅貧,箇中細節仍有不少值得商榷。
首先,貧窮線雖採取相對貧窮概念,但只用收入作為單一標準,忽視部分人口的實際需要。根據統計處人口普查數據,以一個四人家庭為例,如果以家庭入中位數一半計算,月入$15000或以下就屬於貧窮,窮中產仍然在貧窮線上游走。如筆者認識的一個典型中產家庭,父母均為專業人士,家庭月入四萬,但扣除稅項、供樓、交通膳食等主要開支已所剩無幾;兩名正讀大學子女的學費要靠申請專上學生貸款應付,加上遊學支出自付,真正資助及津貼有限,未畢業便債務纍纍。可見基層兒童受社會關注充滿向上流動性的同時,窮中產下一代卻更容易有「跨代貧窮」危機。
有見及此,計算貧窮線時應該進一步關注扣稅及住屋費用後的可動用資產,並因應家庭結構支出模式和一籃子日常用品通脹指數來設置一個基本生活保障系數或中產指標,令這批踩著貧窮線的窮中產可以解決基本需要之餘有適度生活態度。因為以他們的收入來看,在外國居住的環境和生活質素說不定還比當下樓價物價高昂的香港社會好。特別近日新加坡又推出惹港人羨慕的置業安居政策,加上四小龍如南韓台灣不斷推陳出新,香港競爭力面臨極大挑戰,不少人便擔憂香港有新一浪的移民潮。若這些中產家庭進一步離港,香港的人才流失將會更嚴重,長遠對競爭力構成不利因素。
為了我們香港地、香港人的可持續發展,要杜絕以上的隱憂必須防患於未然。政府趁著制定貧窮線,應打鐵趁鐵,考慮把貧窮線再而提高至家庭入息中位數的6至7成,涵蓋在職貧窮人士及窮中產。更甚者,學界及其他社會機構可配合政府仿效一些國家如英國推出一些指標,計算在若干年後貧窮人口減半、若干年後結束貧窮等樂觀預測。同時,針對這群人口,政府亦應設立一些審查制度以給予其家庭適量房屋、教育津貼及消費券。生活迫人,倘若基本生活質素未能維持,本來在社會中具穩定及推動作用的中產將會「用腳來投票」,走上街頭爭取訴求,甚至走出香港尋覓更美好的樂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