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容不下異見的時代
22/05/2015 《頭條日報》
張進樂
今天的香港是自論自由最發達的年代,但卻同時是最容不下異見的年代。以往,議會政治也好、街頭抗爭也罷,總有一份「和而不同」的胸襟。縱然,建制和泛民之間在價值信念上存有分歧,但還是一貫的互相尊重、理性討論、和平示威,各自展述己方的立場。可是,今天不只是社會單純地分裂成兩大陣營,連中間的「沉默大多數」亦開始被邊緣化,被迫「歸邊」,非「黃」即「藍」。同時,泛民內部亦分裂出不同的路線,紛紛擾擾的對罵更是無日無之。簡而言之,不是「朋友」,就是「敵人」,各陣營之間根本沒有討論和合作的空間。因為「你」既非我族類,我就無謂花時間理解「你」的想法、分析「你」的理據、正視「你」的支持者數目,反正想辦法多說一些我的支持者想聽的內容,好好鞏固我的政治勢力就足夠了。
因此,最常用來消除異見聲音的手法,就是把跟自己立場不同的當成「壞人」甚至「傻瓜」,然後醜化他們的行動和做法,再幫他們配上一個極其貶義的代號。例如:對時政沒有濃厚興趣的人會被稱為「港豬」,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的會被歸類為「大中華膠」,在網上輕輕發表一、兩則支持政府施政的文章當然也會馬上被抹黑為「五毛黨」等等。相對之下,自己的團體自自然然就能成為高高在上的「正義之師」了。故此,「異見」的行動愈是巨大,被抹黑、醜化的可能性則愈高。比方說,近日「保普選反暴力大聯盟」收集到超過一百二十一萬個支持政改方案的簽名就不斷被反對派質疑含有「水份」,同時又被抹黑簽名運動造假。但,究竟是簽名運動是「假」,還是反對派不願意承認是「真」,唯有硬生生的指鹿為馬,把「真」扭曲成「假」呢?
「簽名運動」在港有長久歷史,是一種有效的民意收集方式,廣被不同民間團體使用,以加強自身推動議題的政治力量。不止是溫和泛民,就連號稱勇武抗爭的本土派亦多次以簽名運動的形式收集市民意見。粗略估計,泛民主派每年大大小小舉行了過百次的簽名行動。為什麼泛民每個簽名都價值千金,毫無「水份」?只有數百個就要迫令交通改道、數千個就要馬上興建社區設施、數萬個就要政府立刻收回法案?而「大聯盟」上百萬的簽名則全數是「幽靈人口」,毫無參考價值呢?
有時候,實在不得不懷疑公開指罵「大聯盟」簽名造假的反對派領袖,或者目前被誤導的群眾當中有多少個曾經親身到街站視察,還是,從頭到尾也只不過透過網上失實的報導或道聽途說而得出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其實,要造就網上的失實惡意攻擊其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為不可能每個支持者都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相關的論據,有時間他們只是單純追隨意見領袖,認同其背後的理念。如果說因為眾多「大聯盟」支持者當中有少數人士不擅於展述自己的政見,而就此判定整個簽名運動造假,實在未免過於武斷。同樣地,若走到反對派的街站,追問每一名義工「八三一」決定的內容,也幾乎肯定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地問答。相關的影片是真實存在的,新聞也曾經報道。但反對派卻隻字不提,明顯是「雙重標準」,故意矮化「大聯盟」簽名運動的正當性。
其實,任「大聯盟」的簽名運動如何嚴謹,反對派終究也同樣是連一個簽名都不會承認的。因為,人性總愛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假象」,否定一切「不願相信」的「真相」。每年七一遊行,反對派均會大肆宣佈參與人數突破四十萬、五十萬大關,不過,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發現主辦單位經常「高估」參與人數,有時候差距甚至達到三至四倍,令人嘩然。如此龐大的誤差不可能單純來自統計上的無心之失,說到頭來,不過是反對派「選擇性相信」數據的真實性。總之,「朋友」的數據是準確無誤的,「大聯盟」那種「敵人」的數字必須是弄虛作假的,這樣想法實在是自欺欺人,容不下半點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