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市場的盲點
香港老年化的問題逐漸浮現,據統計處估算,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推算將由現時的一成幾上升至2041年的三成,而平均每年人口增長率將下降至0.4%,顯示人口老年化問題的嚴重性。而單單是零四年至零九年的短短五年間,長者佔全港人口比例已增加了百分之一至16.2%,明顯地指出問題已經逼在眉睫。
在一般的角度,長者對社會的經濟的影響是近乎負面的,他們一方面不能提供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又要社會的補貼,形成社會上的「雙重負擔」。然而,這其實是以偏蓋全的。先不說長者在年青時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已經值得社會的關愛,以上說法的盲點有二:一是高估老人津貼的支出;二是低估長者市場的潛力。
底特律破產事件是源於政府的福利開支遠高於其收入。然而,和底特律的個案相比,香港是處於截然不同的情況。香港的社會保障開支是包括病患、殘障、年老、經濟困難和失業人士的。而整個社會保障開支佔政府全年總開支不過百分之四,甚至低於政府的教育開支。
更令人詫異的是,近年來政黨經常強調的增加老人福利云云,其實多為攻擊政府的口號,以此等煽情的號召作為評擊政府的箭頭。據政府統計處的《長者的社會與人口狀況、健康狀況及自我照顧能力》調查顯示,僅15.2%的長者認為需要利用社會補貼,相反,超過七成長者認為以自己的儲蓄就能自給自足。再說,資產總值少於5萬的長者,約佔五成,這一方面顯示出仍然有低收入長者需要外力的援助,另一方面仍然有逾一半的長者的需求未受關注。
較低收入的長者能依靠政府的補助糊口,而富裕老人能自尋玩意。相對上,中產階層的長者就較為被忽視。筆者相信,市場上有需求就有供應,這隻「無形之手」能有效分配資源至有能力購買而且願意購買的人的手中。市場的嚴重缺乏 反映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而上升中的長者人口亦喚起社會上對銀髮產業的需求的關注。例如,為長者度身定造的金融產品、住房,進而生態旅遊景點等。在本港少之又少透過提供合宜的產品滿足中產長者的需求,使長者的購買力一方面能重回市場,推動經濟,另一方能照顧長者們的需要。
既然統計顯示,有消費能力的長者大有人在。而現今社會補助已足夠涵蓋低收入長者的需求,面對與日俱增的老年人口,鼓勵發展中產長者市場一方面能滿足其階層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吸納他們的消費力,對他們以至社會都是雙贏。低收入一群當然需求關心和照料,然而過於側重一方漠視其他階層也不是一個健全的角度。
李嘉威 朱兆麟
刊於2013年09月7日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