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產階層 締造和諧社會

09/10/2013《星島日報》
鄭皓翔 朱兆麟

扶貧委員會於9月28日公佈了首次由政府制定的貧窮線,本港的扶貧工作有望向前邁進一步。隨著貧窮線的公佈,貧窮問題愈來愈受關注,社會各界也熱烈表逹他們對此的見解。扶貧委員會的目標是低收入的一群,但我們是否應同時關注中產貧窮問題呢﹖提出中產貧窮概念乍看為矛盾及政治不正確,但實情卻絕非如此。
現今的「窮」中產
在現今百物騰貴及樓價高企的情況下,收入較少的中產家庭生活不見得舒適。試想一個月入3萬的4人家庭,每月要用一萬至萬五來供樓,食品最少要用五千,還未計供養家中長者、教育、交通及儲蓄的支出,屈指一算已知這家庭的生活有多拮据。智經研究中心早前公佈的調查就發現僅3成受訪者自稱中產,明顯比外國的調查少,箇中原因是中產不僅量度收入,更重要是市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不少大家眼中的中產生活也過得不寬裕,自然不認為自己是中產。援助中產不是甚麼新鮮事,近年政府為財政預算案作諮詢時都有政黨倡議減稅、增加免稅額等措施,但大部份措施都未獲接納。
互助互諒締造和諧
以上舒困措施未能落實皆因市民對福利政策的觀念只限於幫助最低階層,認為中產的生活不會太差,不應和窮人爭資源,但這卻造成各社會階層間的不和。中產一直支持著香港的經濟,他們要交稅卻未能享受絕大部份社會福利,當經濟上感到壓力時又没有支援,中產間自然彌漫著不滿的情緒,這氣氛導致部份人把矛頭指向低下階層。由此引起的社會現象包括「綜援養懶人」,雖然未獲實證支持,亦有本地學者的研究挑戰這說法,但這觀念卻早已深入民心。
這有助理解為何每次增加福利如綜援金額時在社會總會遇到不少阻力,這些現象某程度上源於社會各階層未能做到互相諒解對方面對的困難。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各階層間的矛盾只會與日俱增﹕每次建議加大扶貧力度都招來中上階層質疑這是否必要﹔當中產求助時又會惹來低收入人士評擊他們誇大問題、貪得無厭。中產是維持社會穏定的重要力量,如他們在最需要幫助時仍感受不到社會關懷,將來不僅低下階層,中產也會參與遊行示烕表達不滿,社會只會愈趨不穏定。關心中產面對的困難,擴大社會福利政策的覆蓋範疇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一步,希望社會在聚焦貧窮問題時不忘關注中產貧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