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政策需要全民配合

3087661548603096180

 

香港社會普遍認同興建公屋的重要性。面對這個樓價高,公私營房屋供不應求的情況,著名經濟學者張五常卻有截然不同的見解,甚至明確指出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是一場災難。

 

張五常上月於北京出席一論壇,提到他不認同樓價過高導致民眾買不起樓,他指出現在人投訴說樓價太高,投訴說沒有房子住的這些人,主要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房子住,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賺到錢。他更一步表示香港推行公屋政策是災難性的經驗,他指出「香港的經驗是災難性的。小孩子上學,同學們一聽他住在窮人區就看不起他。窮人區有很多問題,我認為把他們分散一點比較好。」這反映張認為公屋在香港被視為「窮人區」。

 

張五常的言論部分合理,房屋價格過高與否,要判斷起來不是單純看呎價的高低,而應視乎普羅市民有沒有足夠的錢建構自己的安樂窩。但現實是,在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下,買樓絕非一般市民,尤其是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青人力所能及之事。因此,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的公營房屋能作為基礎,成為社會基層市民向上流動的立足點,這確保了市民能在廉價租金下擁有合理的居住環境,有條件繼續努力上進。此外,張亦在論壇中提出人必須要在刻苦的環境下才能迎難而上,這是與現實不符的。增強社會流動性的前提在於機會,今天社會不能歧視公屋為「窮人區」,我們必須信賴過往無數「公屋仔」﹑「公屋女」上進致富的故事,這些比經濟邏輯更能描繪出香港的成功故事。

 

就社會整體利益而言,由於樓價租金高企,甚至到現在接近瘋狂的水平,政府透過增加供應,來滿足普羅大眾的居住需要,已是全港一致的共識。但為何過往公共房屋的規劃建設一直停滯不前呢?時間並不是花在反思興建公共房屋是否必須,是否有效,反而是花在一些個人利益的考量與計算。就如特首梁振英所言:「在某一些社區,並不是完全沒有可以用來興建公屋的土地,但在興建或策劃這些公屋項目中,遇到有一些地區人士的反對。」大家都認為公共房屋是必須的,但都不希望公共房屋建在自己所住的區域,情況就如興建骨灰龕的爭辯一樣,只會令公共房屋難以落實建設。

 

一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除了是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外,更需要社會的全民參與及全面配合。只建豪宅不建公屋看似是最有利可圖之舉,也許亦會讓當區的居民有一份自我優越感,但缺乏了公屋、居屋供應作為階級流動的跳板,市民又如何有機會住進這些豪宅呢?

 

 

黃英健

 

 

刊於2013年01月12日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