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共融 – 零售業的可持續發展

hk

 

維港沿岸琳琅滿目的聖誕燈飾,往往象徵了消費者購物的欲望。可惜相比過往數年,今年訪港消費較為冷清,外在因素包括了歐美經濟不振旅遊意欲降低﹑東南亞城市以低廉價格吸引印度旅客﹑以及內地旅客由一二線轉向經濟能力較弱的二三線城市遊客。聖誕燈飾雖美,但今年已難以推動疲憊的消費意欲。當然,我們可以將經濟問題歸咎外在原因,如宏觀經濟不振等,然而一座城市若失去自省的能力的話,將來政府或民間要推動經濟發展將變得舉步維艱。

 

我們探討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如同看待個體或商業的可持續性。與區內其他經濟體比較,香港在許多方面都擁有優勢,鄰近內地﹑良好法治等一直是本港賴以成功的重要的基石,可是近日卻因新政府班子的誠信問題造成行政困難,在不少議題上雙方均堅持己見不作退讓,情況只會愈發嚴峻。香港正面對著經濟下滑的問題,而數字正告訴我們最中肯的見解。香港研究協會本月6至13日,電話訪問了1,077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受訪者中17%表示不會消費,21%消費500元以下,24%消費500至1000元。數據告訴我們本港居民的消費意欲低迷,這顯示了零售業在旅遊業不振之下雪上加霜。此時鼓吹港人敵視﹑厭惡內地的消費者又真的能幫助香港經濟嗎? 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表示近年內地客購物習慣逐漸改變,從購買奢侈品轉向購買日常用品,這暗示香港漸漸由「旅遊」的角色轉化為「日常購物」的地點,由此推論,香港零售業正嘗試逐漸吸納內地鄰近地區的消費能力。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政府應如何在確保本港居民的需求不受影響,物價不被提高的前提下幫助商戶吸納內地的消費能力。這才有助零售業持續發展,又不會招致如「光復上水站」中居民與水貨客之間的衝突再度發生。

 

資料告訴我們聖誕與新年預料將有865萬人次出入香港,較上年上升11%,可是筆者認為人數的上升不代表經濟發展平衡有致。歷史固然告訴我們自我封閉的經濟體每每以失敗收場,政府新班子亦必須盡快走出誠信危機,針對時弊推出具建設性的政策。宏觀而言,與內地接洽和面向國際乃是大勢所趨。但願港人可以逐漸降低對內地的抵觸,逐漸建立雙贏的局面,思考香港在中國經濟的崛起中有何角色,從中如何令本港的居民與經濟體系得益。經濟的成功與否,其實與商業合作緊緊扣連,歸根究底,兩者均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筆者謹祝願港人﹑特區政府在2013年能共同邁步,尋找理性解決當前困難的辦法。

 

 

陸詩

 

 

 

刊於2012年12月31日成報